珍珠小米(Cenchrus americanus),通稱Pennisetum glaucum,是全球最廣泛栽培的一種小米,早在史前時代便已在非洲和印度次大陸廣泛種植。它在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原產,其多樣性的中心。考古學研究也確認,2500年至2000年前的馬里北部薩赫勒區域中已有栽培的珍珠小米。自2021年以來,聯合國大會宣佈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進一步提升了這種作物的全球關注度。
珍珠小米的圓形穀粒長度約為3至4毫米,是所有小米品種中最大的(不包括高粱)。其顏色多變,可以是幾近白色的、淺黃色、褐色、灰色、藍色或紫色。珍珠小米對於乾旱、土壤貧瘠和高溫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因此能夠在其他穀物,如玉米或小麥無法生長的地方生長。
珍珠小米常被用作粮食和饲料,是非洲、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重要資源。
珍珠小米的多樣性表現在其形狀和生長習性上。在非洲,珍珠小米通常被分類為球形或葉狀品種,其物理特徵上的差異超過其他小米品種。這些小米的营养成分也有所不同,珍珠小米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通常比高粱或其他小米高許多,這使得它成為更具營養的選擇。
在美食方面,珍珠小米在印度被廣泛用來製作平麵包(Bhakri),暖食或是湯粥。拉賈斯坦地區的“bajre ki khatti rabdi”是利用珍珠小米粉及酸奶製作而成的傳統菜餚,夏季特別受歡迎。在南非,當地則將珍珠小米粉用於製作名為“Oshifima”的主食,成為當地居民的飲食主角之一。
印度是珍珠小米最大的生產國,歷史上自公元前1500年至1100年間開始種植。這種作物最初可能是透過跨越非洲及紅海的貿易途徑引入至印度。今日,拉賈斯坦高地是印度最大產區。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像HB1這樣的品種已經推動了珍珠小米的產量顯著提升。
在非洲的薩赫爾地區,珍珠小米成為了主食,這裡的民眾以其為重要的食物來源,特別在乾旱的氣候中。
隨著對珍珠小米的關注度提高,新一代的高產量品種被引入,使農民的產量增長顯著。為了解決非洲和亞洲的微量營養素缺乏,食用鐵質增強的珍珠小米被廣泛研究。這表明珍珠小米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雖然珍珠小米有極強的生長優勢,但它仍面臨多種昆蟲害蟲的挑戰,如珠米幹蟲與珠米頭癟蟲等對農田的威脅。文章作者甚至提到,在某些地區,這些害蟲可能會造成高達90%的損失。
綜合來看,珍珠小米因為其卓越的耐旱性、營養價值及多藥的烹飪特性,而在印度及非洲的居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全球氣候變化及糧食安全的當前形勢下,珍珠小米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