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英語是一種在1066年諾曼征服後至15世紀末所使用的英語形式。這一時期的英語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包括詞彙、語法、發音及拼寫規則的變化。許多重大的演變反映了社會和文化的動盪,這使得中世英語成為探索當時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世英語的發展大致對應於高及晚中世紀,其特徵是語言的地方性變異性。
在諾曼征服之前,英語的語言基礎主要來自古英語,這種影響在其後的語言演變中逐漸減弱。然而隨著法語的普及及其在政治和文學中的正式地位,中世英語的發展卻顯示出一種混合的特徵。
中世英語的過渡開始於1150年代,當時著名神父奧爾姆寫下的《奧爾穆倫》成為最早的中世英語文獻之一。這一時期,英語受到挪威語的影響,開始從一個較為合成的語言,轉變為更具分析性的語言,這使得語言結構的靈活性逐漸降低。
諾曼征服後,法語成為上層社會的首選語言,塑造了後來的中世英語發展。
古英語的語法特徵逐漸簡化,而隨著借詞的增加,英語的詞彙也多元化。這一過程在不同地域的書寫材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14世紀的作家杰弗里·喬叟和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都是該時期重要的文學作品,標誌著中世英語文學的繁榮。
早期中世英語時期(約1150至1350年)詞彙主要依賴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但隨之而來的語法簡化也顯而易見。這一時期,詞的格尾幾乎消失,許多古典語法特徵被用介詞結構所取代。
早期中世英語的語法簡化使得固定的詞序變得更為重要,而不僅僅依賴於語尾的變化。
隨著文學的興起,這個時期的許多文本為重建從古英語過渡到中世英語提供了資料,其中包括《彼得堡編年史》及《奧爾穆倫》等。
到了中世英語的晚期(1350至1500),英國社會經歷了黑死病的重大變革,導致倫敦及其周邊地區的移民潮,人們開始將倫敦方言視為高社會的標杆。
倫敦方言的興起反映了英語在社會上重新獲得的地位,也顯示出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這一時期,英語的拼寫及語法變得愈加規範,出現了教會法案和法律文本中常用的書寫標準。最終,這些規範為現代英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世英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音韻結構的變化。長元音及雙元音的改變最為明顯,这种变化在后来的大元音推移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隨著長元音的質量變化,中世英語的音系相較於古英語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在這一過程中,形態學的變化同樣明顯,名詞及形容詞的變化程度減少,讓語言使用者的表達更為直白而明確。
中世英語的演變最終導致了早期現代英語的出現,從1470年代開始,隨著威廉·卡克斯頓的印刷術普及,標準化的書寫形式在更廣泛的群體中得到了使用。在這個新的語言階段中,英文聖經的出版無疑加速了英語的變革。
從中世英語到早期現代英語的過渡是語言發展中最具革命性的轉變之一。
不斷演變的中世英語不僅是語言的發展,更是英國社會和文化背景變遷的縮影。這一過程引發了讀者對於現代英語如何形成的思考,語言的變化是否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