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道是一種病症,指的是食道下部黏膜的細胞發生異常改變,從鱗狀上皮轉變為單層柱狀上皮,並夾雜有正常僅存在於小腸及大腸的杯狀細胞。這一變化被視為一個前惡性病變,因其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食道腺癌,這是一種常見且致死率高的癌症。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是慢性酸性反流造成的食道炎。巴雷特食道的診斷是通過內視鏡檢查:直接檢查食道下部的特徵性外觀,隨後對從受影響區域取得的活檢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巴雷特食道的細胞可分為四個類別:非髓樣、低度異型增生、高度異型增生以及明顯癌症。對於高度異型增生和腺癌早期階段的病例,可能通過內視鏡切除或射頻消融進行治療。而腺癌後期階段則可能需要外科切除或緩和治療。
巴雷特食道的細胞是通過以下四個類別來分類的:非髓樣、低度異型增生、高度異型增生、及明顯癌症。
這種病症在尋求醫療幫助的心灼熱患者中的檢出率約為5%到15%,儘管有一大部分巴雷特食道患者並無任何症狀。因此,這要求醫療界必須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及篩查措施,特別是在高風險群體中,包括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病(GERD)紀錄的患者。
巴雷特食道從正常細胞轉變為前惡性細胞的變化通常不會引起特定症狀。然而,巴雷特食道經常與以下症狀相關,這些症狀主要是由於潛在的胃食道逆流病所引起:
有研究顯示,坐姿肥胖(中央肥胖)會增加發展巴雷特食道的風險,而這種肥胖在男性和女性中分佈不均。
巴雷特食道源於慢性炎症,主要原因是胃食道逆流病。胃酸及小腸和胰腺內容物的損害會促使較能抵抗這些刺激的細胞出現,尤其是表現出腸道特徵的 HOXA13 表達幹細胞。這種機制也解釋了在致癌過程中 HER2/neu 的選擇及其過表達的癌細胞,以及針對 Her-2 受體的標靶治療的有效性。
要確診巴雷特食道,需同時具備大體(內視鏡)和顯微鏡下的陽性檢查結果。巴雷特食道的特徵是下食道出現柱狀上皮取代正常的鱗狀上皮,這是一種化生現象。列舉來說,只有在存在杯狀細胞的情況下,才會對巴雷特食道進行診斷。進行篩查時,為年過60且有長期反流症狀的男性建議進行內視鏡檢查。
評估與食道下部腺體和過渡型上皮的關係,並通過多層次組織檢查,可協助病理學家準確區分杯狀細胞的來源。
對於高度異型增生的管理,可能需要進行食道切除手術或內視鏡治療。如果兩次內視鏡檢查確認沒有異型增生,則三年內可不需再次檢查。根據新近的研究,考慮到早期干預策可能會對病患的預後產生積極影響,應持續關注和評估。
巴雷特食道是一種前惡性病變,而非癌症。預後取決於異型增生的嚴重程度,以及病變的長度。研究顯示,無異型增生的患者到食道腺癌的進展率相對較低,但隨著異型增生的程度增加,進展為癌症的風險則顯著高。同時最新的研究發現,某些基因異常與發展癌症的風險有關,這強調了早期診斷及定期監測的重要性。
巴雷特食道的四大分類各具風險,如何有效篩查及預防其進一步發展成癌症,值得我們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