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乙醇燃料的生產和消費正面臨著一場變革,除了美國和巴西這兩個傳統強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努力進入這個領域。根據2011年的數據,美國以13.9億美國液體加侖的生產量,持續領跑全球市場,而巴西則以5.6億美國液體加侖緊隨其後。這兩國共計占全球乙醇生產的87.1%。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變動,其他國家的乙醇產業也日趨成熟,未來誰將成為乙醇生產的下一個大國,值得我們深思。
新興市場如德國、西班牙、法國、瑞典、印度、中國、泰國等國皆在探索生質燃料的潛能。
巴西以甘蔗生產乙醇聞名於世,被認為在全球擁有首個可持續生物燃料經濟體系。其乙醇產業歷經三十多年,已然是個成熟的市場。至2006年,乙醇提供了巴西18%的道路運輸燃料需求,並於2008年突破50%。這樣的成就與巴西的政策不無關聯,包括低利率貸款、政府保證購買乙醇,以及市場上乙醇與汽油的價格競爭等措施。
自1977年起,巴西政府便強制要求汽油中掺入20%的乙醇,現今這一比例依各地而定,範圍為18%到27.5%之間,有效地推動了其乙醇的使用。
美國的乙醇生產和消費量則在全球中名列前茅。1886年,亨利·福特首次設計了一輛可使用乙醇的車輛,但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的是2000年代初期政府對乙醇的積極推廣。許多城市和州立法要求汽油中添加乙醇,甚至開設專門的乙醇燃料加油站。
截至2013年,美國的E85兼容車輛已超過1100萬輛,但由於加油站基礎設施的限制,實際使用仍有限。
在歐洲,該地區最大的乙醇消費市場包括瑞典、法國和西班牙。瑞典是推廣乙醇作為燃料的先進國家,進行了多項政策激勵以支持乙醇的使用。然而,德國卻因為取消了稅收優惠而使生物乙醇市場大幅萎縮。
隨着政策的調整,法國的E85市場在法律支持下開始恢復,並在2020年顯著增長。
亞洲國家如中國和泰國也在致力於發展乙醇燃料。中國在其北部和中部的五個城市進行乙醇燃料的試點推廣,旨在創造新市場並減少石油消耗。而泰國則已經廣泛使用10%的乙醇混合燃料,未來計劃擴展至更多高比例混合。
隨著各國在生質燃料領域的不斷探索,市場格局將持續演變。未來,除傳統的生產大國外,其他如印度和中國等具有潛力的國家也可能成為新的乙醇生產中心。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禁要問:在全球生物燃料的未來圍棋中,哪個國家將貢獻最大的力量,成為下個乙醇生產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