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菲利普斯曲線被首次提出以來,它就一直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這條曲線揭示了失業率與通脹率之間的微妙關係,展現了政策制定者面對經濟調控時的難題。通過歷史回顧,我們不難發現,18世紀以來的數次經濟危機,無不讓人重新思考這一關係的實際意義。
經濟學家比爾·菲利普斯在1958年首次將失業率與工資增長的關係進行量化,展示了一種反向關係。
菲利普斯的發現在當時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種模型,表明當失業率降低時,工資會隨之上升。這一發現後來由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羅進一步擴展,將通脹與失業之間的關聯性具體化。然而,這種關係在長期內卻並不適用,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經濟滯脹情景中,芬徹曼和普萊普斯的研究顯示出通脹與失業率並無穩定的貿易關係。
「在長期內,通脹政策不能降低失業率。」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學界對菲利普斯曲線的運用逐漸演變。近十年來,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似乎呈下降趨勢,導致對其預測通脹能力的質疑。一項2022年的研究表明,即便在1980年代早期,這條曲線的斜率也相對較小,這讓人質疑菲利普斯曲線是否仍然是中央銀行進行決策和分析的有效工具。
在歷史背景下,我們看到,菲利普斯曲線的變化不僅是數據的反映,更是社會經濟環境的產物。1970年代的經濟滯脹現象挑戰了傳統經濟理論,經濟學家如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短期內存在的失業與通脹的反向關係,一旦考慮到通脹預期,長期內將失去效果。他們指出,若工人預期通脹,便會在簽訂勞工合約時要求更高的工資,導致失業率回升,伴隨著更高的通脹率。
「如果失業低於自然失業率,則通脹傾向於加速。」
回顧經濟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波動中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揭示了經濟學原理的局限性,並挑戰了我們對這些原理的理解。以近年來的案例來看,吸取過去的教訓更加顯得重要。菲利普斯曲線並非是永恆不變的,它的意義與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重新審視。
目前的研究者試著透過新的經濟模型,以更複雜的方式解釋通脹與失業之間的長期關係。比如,所謂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將期望通脹率納入考量,從而更好地預測短期內通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此外,對於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而言,了解不同條件下的通脹動態是至關重要的。
「在短期內增加的通脹可能暫時降低失業率,但長期內則不會。」
菲利普斯曲線所表達的理論不僅影響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也引發了金融市場的變革。面對如今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其原理依然值得各界深思。在未來的經濟局勢中,失業率與通脹之間的相互影響又將如何演繹,進而改變我們的經濟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