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菲利普斯曲線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模型,該模型揭示了失業率與工資增長之間的關係。儘管該曲線最初是由新西蘭經濟學家比爾·菲利普斯提出,並未明確將失業與通脹聯繫起來,但後來的經濟學家將其延伸至通貨膨脹的預測。這種短期的失業與通脹之間的權衡關係,成為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特別是在面對1970年代的滯脹現象時,這使得經濟學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通過統計分析,菲利普斯發現失業率與工資變化之間存在著反向關係,這為後來關於通脹與失業之間的聯繫奠定了基礎。
菲利普斯於1958年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英國1861年至1957年間,貨幣工資變化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在1960年明確闡述了通脹和失業之間的關聯,指出當通脹率高時,失業率往往較低,反之亦然。這一理論也被稱為「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關係在長期內並不總是成立的。
20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經歷了高通脹和高失業的現象,這被稱為滯脹。當時的經濟學家如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費爾普斯則主張,菲利普斯曲線的關係僅限於短期內,長期而言,通貨膨脹政策並不會持續減少失業率。這一理論改變了人們對經濟調節的看法,促使中央銀行重新考慮其貨幣政策的目標。
「在長期內,工人和雇主將考慮通脹,導致失業回到自然率。」
儘管在2010年代,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似乎已經減少,但該曲線仍然被中央銀行用來了解和預測通脹。研究顯示,雖然短期內低通脹與低失業之間有一定的權衡,然而在長期內,這種關係卻顯得不那麼強烈。因素之一是通脹預期的影響,工人和企業在制定決策時會考慮未來的通脹預測,這使得失業率無法在長期內有效地低於其自然水平。
在今日的經濟理論中,經濟學家們逐漸淘汰了原始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線,並將其修改為考慮通脹預期的形式。這被稱為「預期增強菲利普斯曲線」。許多現代模型表明,在短期內,通脹和失業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但在長期內,經濟則會回到自然失業率,無論通脹率如何。
「經濟學家們現在的共識是,貨幣政策無法在長期內持續降低失業率。」
此外,最近的研究顯示,低通脹環境下失業率的增加可能會更明顯,因為工人在面對企業要求降薪的壓力時,對實際工資的容忍度會變高。這引發了人們對通脹與失業關係的重新思考。
從長期策略的角度來看,理解和預測通脹的挑戰仍然是當前經濟學家面臨的主要課題。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如何平衡失業與通脹的關係,成為了當代經濟政策的關鍵。隨著數據的積累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未來的菲利普斯曲線會如何演變?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