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脈血栓(PVT)是一種影響肝臟的血管疾病,當血塊在肝門靜脈內形成時,會導致門靜脈系統內的壓力增加,並減少肝臟的血流供應。這種情況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最終可能導致重大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統計顯示,門脈血栓的致死率大約為10%。
門脈血栓的主要症狀包括上腹痛,這種疼痛常伴隨噁心及肝臟或脾臟腫大。如果情況惡化,患者可能出現腹水的現象。此外,持續的發燒可能是由於全身性炎症反應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
“隨著血塊的形成,某些患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無明顯症狀,這可能導致在診斷時已經出現門脈高壓的情況。”
某些患者的症狀可能會依據引發血栓的原因而有所不同,例如因肝硬化而引發的門脈血栓可能會出現肝臟疾病的其他跡象。
引起PVT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流緩慢和潛在的肝硬化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顯示,PVT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普遍性尚不明確,部分研究估計其發生率約為1/100,另一些則認為幾乎可達到1/4。
“不同的因素如血栓形成傾向,特別是遺傳性疾病如V因子Leiden缺乏或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均可能增加PVT的風險。”
此外,懷孕、使用口服避孕藥等也是常見的非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腹部手術或創傷、胰腺炎及其他肝腫瘤等也可能導致門脈受傷,進一步引發PVT。
門脈系統由脾靜脈和上腸系膜靜脈的結合形成,這是肝臟三分之四的血流來源。肝硬化可改變出血途徑,使患者同時面臨失控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風險。
“長期流量受阻可能導致肝靜脈壓力增高,最終演變為腹水或靜脈曲張出血。”
門脈血栓的診斷通常依賴影像檢查來確認門靜脈內的血塊。超聲波檢查是最少侵入性的檢查方法,並且通過多普勒技術可以顯示血流的填充缺陷。根據血流狀況的不同,PVT可分為閉塞性和非閉塞性。計算CT與MRI檢查則有助於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
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開通被阻塞的靜脈,以最小化併發症的風險。治療方式會根據血塊的持續時間而有所不同。對於無肝硬化的患者,通常會啟動抗凝治療。
“某些情況下,例如慢性PVT伴隨血栓形成傾向時,抗凝治療可能會被建議。”
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進行分流手術或肝臟移植。如果長期的血流供應受到損害,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的腸道。
門脈血栓乃是一種潛伏危險,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早期診斷及適當治療是挽救生命的關鍵。隨著醫學進步,有效的治療方法不斷增加,但我們仍需提防生活中可能影響血管健康的因素。而你,是否會因為這些隱藏的危險而重新思考自己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