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穀物類食物如麵粉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隨著現代加工技術的進步,這些穀物的營養價值也隨之降低,這引發了食品加強的措施,特別是對於麵粉。我們為什麼需要在麵粉中添加維他命呢?這個問題的背後涉及數十億人所面臨的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到個體的健康,也對社會整體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已經確認全球有超過20億人受到不同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影響。」
食品加強的概念自1920年代就開始被各國政府和食品製造商採用。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因為當地土壤條件或主食限制導致的營養素缺乏症。例如,缺乏碘和維他命A的問題,往往使得公共健康受到威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據估計,全球每年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在300萬到500萬之間。
麵粉在加工過程中會流失許多營養素。為了彌補這一點,許多國家都有法律規定麵粉必須添加特定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例如,加拿大的食品和藥物法規要求麵粉必須添加鐵、葉酸、煙酸、核黃素和硫胺素。這些營養素對於身體的發育和成長至關重要,缺乏這些營養素可能會導致發育不良或疾病。
「維他命是身體生長和發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某些維他命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
全球多個國家都已實施強制性或自願性的食品加強計劃。阿根廷、哥倫比亞、菲律賓等國都對麵粉的營養成分有明確的法律要求。根據全球加強數據交流(GFDX),截至目前共有197個國家參與食品加強方案。這些方案都強調了對於防治營養不良的重要性。
儘管食品加強被認為能夠改善營養不良的問題,但它仍然面臨許多挑戰。首先,無法保證添加的微量營養素的生物可利用性,例如部分提取的維他命可能比天然存在的維他命效果要差。此外,不同食品中的營養成分搭配與比例,可能也無法完全模擬自然食品的狀態。
「雖然食品加強是應對營養不良的重要一步,但僅依賴這一措施是不夠的。」
面對全球範圍內的微量營養素缺乏,未來的解決方案除了必須持續加強食品中的營養素含量外,更需要結合飲食結構的改善,倡導均衡飲食。推動各國政府與企業共同合作,加強公共健康意識,才能有效減少營養不良的影響。是否有可能透過更為綜合的農業與食品政策,造福每一位國民,減少宏觀的公共衛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