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飲食中,微量元素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食物強化,簡單來說,就是將微量元素(如維他命和礦物質)添加到食物中,以幫助組織,特別是被營養不良所困擾的人群。這項技術運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已成為全球減少營養缺乏情況的有力幫手。
微量元素的添加不僅能解決當地的營養缺陷,還能防止與營養缺失相關的大規模疾病蔓延。
自192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和食品製造商一直利用食物強化的技術,來解決因地域土壤條件或主食的限制而導致的常見營養缺乏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報告,全球每年因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失而死亡的人數估計介於300萬到500萬人之間。
食物強化可以分為兩種形式:添加回(enrichment)和添加(fortification)。添加回是指將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流失的營養物質重新添加回去,例如加鐵和葉酸的精製麵粉。而在添加方面,則是將原本不含的營養物質添加到食品中,例如在橙汁中添加鈣。
“全球有超過20億人遭受不同形式的微量元素缺乏。”
根據FAO的數據,最常被強化的食物包括穀物及其加工產品、乳製品、油脂、調味品、茶與其他飲料,及嬰兒配方奶等。這些強化行為的背後,是保護人類健康與發展的重要考量。
微量元素在人體發展與成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元素的缺失,可能導致發育不良乃至疾病。WHO和FAO等組織已經確認,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口面臨著各類微量元素的缺乏問題。這些缺乏情況通常是由於不合適的飲食內容或環境條件造成的。針對這些問題的國際會議在1992年進行,159個國家承諾攜手對抗這一挑戰。
“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面臨碘、維他命A或鐵的缺乏風險。”
即使如此,光憑食物強化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但它是一個朝合理營養方向邁進的重要一步。在加拿大,食品和藥物法規為食物強化設立了特定標準,指出應在如下情況下進行加強:替代因製造過程而流失的營養物質、作為公共健康干預、確保替代食品的營養等同性等。
如阿根廷和哥倫比亞等國家法律規定,必須對小麥麵粉進行強化,添加鐵和幾種維他命。而在美國,食物強化策略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代針對特定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應對措施。直到2002年,農業法案強制定期在援助項目中強化穀物。
“在丹麥,由於安全考量,法律禁止額外添加過多維他命或礦物質到食物中。”
然而,食物強化並非沒有爭議。有些批評者認為政府強制性的強化措施及食品公司出於營銷目的進行不必要的強化,可能會導致問題的複雜化。在這些批評之中,還包括微量元素的吸收度問題。舉例來說,脂溶性維他命A和D在去掉脂肪的脫脂奶中,並不容易被人體吸收。
微量元素的法律定義使得不同形式的元素難以區分,某些強化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比例,可能與天然食品的組成不同。這引出了一個持續的問題——是否食用人工合成的礦物質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以葉酸為例,這一形式的使用正在被科學界重新審視。”
儘管目前全球已有81個國家強制某些食品進行微量元素強化,其中維生素B₉(葉酸)最為流行,但有關微量元素強化的作用和效果仍然值得討論。這是否意味著食品強化是一項亟待深入研究的公共健康政策?
在結合了多種微量元素強化的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挑戰後,食物強化的前景依然引人關注。它不僅關乎一國的醫療健康,更影響著千千萬萬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未來發展。隨著世界的進一步變化,我們該如何理解和利用這些微量元素的知識以促進社會的健康福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