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入籍測驗的隱藏規則:你知道哪些事?

在尋求英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的過程中,Life in the United Kingdom測驗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該測驗是要求申請者證明自己對英國生活有足夠了解的一種手段。根據《國籍、移民及庇護法(2002)》的要求,這個電腦化的測驗由24個問題組成,涵蓋英國的價值觀、歷史、傳統及日常生活等主題。然而,這個測驗卻因許多原因而饱受批評。

測驗被批評為包含事實錯誤,期望考生掌握本地公民不會被要求的知識,並且被質疑為一個「糟糕的酒吧測驗」。

測驗的目的與內容

通過此測驗可滿足於2005年11月1日為國籍申請所引入的「對英國生活的足夠了解」要求。此測驗考核製度自2007年4月2日起在移民定居中也開始適用。最初,參加「ESOL(對母語非英語者的英語課程)」課程可以作為通過考試的替代方案,但自2013年以後,申請者需同時滿足語言要求和通過該測驗。至於英語的要求,申請者需持有B1、B2、C1或C2級別的英語資格,或完成一個以英語授課的學位。

違規方面,例如有些考生會利用不當手段應對測驗,使得這項測驗被認為受到不築平等的考驗。即便如此,Home Office指導也表明只要想用威爾士語或蘇格蘭蓋爾語參加測驗的人將會有相應的安排。測驗的形式和內容在過去幾年也經歷多次變革,以因應社會的變化。

測驗的流程與通過率

該測驗持續45分鐘,申請者需回答24道選擇題,且必須取得75%及以上的成績才能通過。截止到2021年7月20日,此測驗的費用為£50。從2005年到2009年間共903,464次測驗中,263,641次未通過,通過率約為70.9%。該測驗的通過率隨申請者的國籍而異。例如,來自澳大利亞或美國等國的考生通過率超過95%。相對地,來自伊拉克、孟加拉、阿富汗與土耳其的考生通過率卻不足50%。

數據表明,譬如印度的考生中通過次數約為79.2%,而英國出版資料的更新和考試內容的變化,將直接影響不同國籍考生的表現。

對測驗的批評及115年內的調整

該測驗在推出前後曾受到多方質疑,尤其在於它所涵蓋的內容質量。有評論稱該手冊的歷史部分「充斥著事實錯誤、概括性描述及誇大的不實陳述」。當政府對測驗進行變革時,曾有學者指出這樣的設定不僅無法促進學習,反而可能會違背文化教育的初衷,讓人思考英國的文化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測驗不僅體現了什麼是英國公民身份的認同,也反映出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互動與適應。而近幾年來,有許多小語種的講者表示對測驗的服務單一化感到不滿,尤其是愛爾蘭語講者在某種程度上遭受不公對待的情況。

小語種與平等問題

英國的語言政策對於少數民族語言的忽視引發了不少批評。根據相關報告,缺乏對愛爾蘭語的服務使得這些小語種的使用者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與英語和其他地區語言相比尚有差距。這一點不僅涉及教育政策,還隱含著對於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承諾的質疑。

這一問題激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也促使人們反思英國在民族認同和語言文化方面的立場。

Life in the United Kingdom測驗的複雜性和爭議不斷引發關注,這不僅關乎每位申請者的考驗,亦是一個關於文化認同和多元性的整體思考。面對這樣一個測驗,您認為英國該如何調整其政策來適應現代化的社會需求?

Trending Knowledge

誰能輕鬆通過英國生活測驗?原來國籍不同影響這麼大!
英國生活測驗(Lif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est)是任何希望獲得英國永久居留或入籍的人的一項電腦測試。這項測試旨在證明申請者對英國生活的基本知識有足夠了解。根據2002年的《國籍、移民和庇護法案》,該測試包括24個問題,涵蓋英國的價值觀、歷史、傳統以及日常生活。 <blockquote> 該測試常遭到批評,認為它包含了事實錯誤、對候選人的知識要求過高,以及被形
了解「Life in the UK」考試的真實挑戰嗎?揭開這個入籍考試的神秘面紗,為何成千上萬的人難以通過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獲得英國國籍,「Life in the UK」考試成為了一道必經之路。這項考試旨在確認申請者對英國生活的基本了解,然而卻有相當多的考生面臨著通過率低的挑戰。究竟為何如此? 考試的背景與目的 「Life in the UK」考試自2005年以來便是尋求無限居留或在英國自然化的申請者所必須經歷的考試。根據《國籍、移民和庇護法案》,申請者必須證明對英國生活有足夠的認
英國國籍考試:為何會讓許多人感到困惑?
英國國籍考試(Life in the UK test)是尋求在英國獲得永久居留或入籍的申請者必須通過的電腦測試,其主要目的是證明申請者對英國生活有足夠的了解。這項測試是根據2002年的國籍、移民及庇護法案所設立,涵蓋英國的歷史、傳統以及日常生活等24道題目,讓許多候選人感到不知所措並難以應對。 <blockquote> 這項考試在受到很多批評的同時,卻依然是成為申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