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炎是一種由日本腦炎病毒(JEV)引起的腦部感染。儘管大多數感染不會造成明顯症狀,但偶爾會出現腦部炎症。此類情況下的症狀包括頭痛、嘔吐、發燒、困惑和癲癇,通常在感染後約5到15天出現。JEV主要透過蚊子傳播,特別是庫蚊類型的蚊子。在這種疾病中,豬和野生鳥類作為病毒的儲存宿主,且該病主要發生在城市外的地區。診斷日本腦炎通常基於血液或腦脊髓液的檢測,而預防則是通過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來實現,該疫苗既安全又有效。其他預防措施則包括避免蚊子叮咬。一旦感染,並沒有專門的治療措施,僅能進行支持性療法,通常需要在醫院進行。
「有高達一半的人在康復後,仍會遭遇永久性的健康問題。」
日本腦炎主要出現於東亞和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地區。據估計,約有30億人生活在該疾病的流行區域。每年約有68,000例明顯的病例,並且導致約17,000人死亡,這使得它成為亞洲的主要腦炎病因。許多病例通常在疫情中出現,自1871年第一次在日本被描述以來,這種病癥一直是一個隱形的威脅。
日本腦炎病毒(JEV)的潛伏期介於2到26天。絕大多數感染是無症狀的,只有每250例中約有1例發展為腦炎。病發的嚴重程度通常因人而異,會出現以下症狀:嚴重的寒顫、發燒、頭痛及全身不適,通常持續1到6天。急性腦炎階段可能出現的特徵包括脖部僵硬、顯著消瘦、一側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體溫上升到38至41攝氏度(100.4至105.8華氏度)。死亡率約在25%左右,且在五歲以下孩童、免疫低下者及老年人之間普遍較高。
JEV屬於黃病毒科,是日本腦炎血清複合體的一部分。這種病毒的外層是其保護抗原,能協助病毒進入宿主細胞。JEV的基因組與西尼羅病毒和聖路易斯腦炎病毒高度相似,且由十多種非結構蛋白組成。其中NS3和NS5被認為是在病毒複製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
「透過蚊子叮咬,人類、不動產的牛和馬會成為死亡宿主。」
診斷日本腦炎通常依賴於檢測專門的抗體。日本腦炎疫苗的接種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根據流行病學數據,感染後通常會產生終身免疫。現有三種疫苗可供選擇,且隨著疫苗的廣泛使用及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日本和新加坡的疫情已獲得控制。然而,高昂的疫苗價格使得許多貧窮國家無法將其納入常規免疫接種計劃。
目前並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法,所有入院病人都需接受支持性療法以協助生活所需。對於因感染引起的顱內壓升高,可以使用甘露醇來降低壓力。最近有報告指出,巨噬細胞受體可能與日本腦炎的病程嚴重程度有關,開啟了新一輪的療法研究方向。
日本腦炎是亞洲引起的病毒性腦炎的主要原因,每年約發生70,000例,致死率範圍在0.3%至60%之間。主要受影響的群體為居住在流行區域的農村居民,因為該病不常見於城市地區。過去曾發生大規模的疫情,目前日本、南韓、新加坡及台灣等地已在疫苗接種上控制了疾病的擴散。
日本腦炎的隱形威脅依然存在,它不僅影響著生活在高危區域的人們,還可能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擴散到從未見過的地區。對於未來的疾病調控措施,究竟有多少人會受到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