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種由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腦部感染。儘管大多數感染未呈現明顯症狀,但偶爾會出現腦部炎症,導致許多不同的症狀。有研究指出,此病症的多樣化症狀引發了醫學界對其原因的深入探討。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通常為2至26天,絕大多數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僅有每250人中約一人在感染後會發展成腦炎。當嚴重的臨床表現出現時,常見症狀則包括劇烈頭痛、嘔吐、發燒、神智混亂以及癲癇發作,這些症狀通常會在感染後5至15天內出現。
即便多數感染者不見明顯症狀,但若發展為腦炎,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醫學界非常關注日本腦炎的致命性。
日本腦炎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尤其是由Culex 龍蚊所傳播,豬隻和野鳥則是該病毒的宿主。此病多見於城市之外的地區,對農村居民構成較大的威脅。根據估計,約有三十億人生活在該病毒流行的地區,每年報告的病症案例約為68,000例,並導致約17,000例死亡。
日本腦炎的症狀多樣性令人困惑,在於感染引發的不同免疫反應。這與大腦中微膠細胞的活化有關,微膠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細胞,負責防禦侵入的病原體。近期研究顯示,這些細胞在日本腦炎感染後會產生多種促發性細胞因子,進而影響症狀的不同。
長期激活的微膠細胞可能造成神經元的旁觀者損害,導致病情的嚴重化。
日本腦炎的診斷主要透過血清或腦脊髓液中的特異性抗體檢測進行,通常是採用IgM捕獲ELISA檢測。值得注意的是,IgM抗體的表現通常會在疾病開始後3至8天出現,並在30到90天內消退,但有些情况下可能持續更久。因此,檢測結果可能會反映過去的感染或疫苗接種情況。
日本腦炎感染後可獲得終生免疫,市面上目前有三種疫苗可供使用:SA14-14-2、IXIARO及ChimeriVax-JE,均基於JEV的基因型III。曾經疫苗的推出與城市化令此病在日本及新加坡獲得控制,但仍需針對貧困國家的預防做更多努力,因為疫苗成本高昂。
當前針對日本腦炎並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治療主要是支持療法,如喂養協助、呼吸支持及癲癇控制等。針對病情嚴重的病例,醫生多會採取緊急措施以減少顱內壓。近期研究指出,巨噬細胞的受體可能在疾病的嚴重程度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為未來的療法開發帶來希望。
日本腦炎是亞洲最常見的病毒性腦炎,過去曾經在日本和周邊國家疫情頻繁。自19世紀開始瞭解並記錄日本腦炎以來,相關疫情多次浮現。雖然很多國家已經透過疫苗控制了這一疾病,但在某些地區,如越南、印度和馬來西亞,依然時有疫情爆發。
日本腦炎的多樣化症狀使其成為公共衛生中的重大挑戰,面對這一現象,醫學界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來剖析它的成因。究竟這些多樣化的症狀反映了哪些潛在的生物學機制和免疫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