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遊戲的普及,人們對遊戲成癮(Video Game Addiction, VGA)的關注也逐漸增加。這種心理性成癮被定義為一種有問題和強迫性的使用電子遊戲行為,這種行為導致個體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功能受損。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的定義,遊戲成癮的主要標準是缺乏對遊戲的自我控制。儘管有專家在醫學、科學和遊戲社群中就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討論,但關於這一診斷的相關爭議依然存在。
“所有成癮(無論是化學的還是行為的)都是關於不斷的獎勵和強化。”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儘管該組織並未承認遊戲成癮為一種精神疾病,但仍將其納入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條件”中。在APA的九個標準中,重點在於檢視與遊戲成癮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遊戲如何影響玩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交關係,成為研究的核心議題。
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涉及多項因素,包括沉迷預期、戒斷症狀、適應性增強等。玩家有時會對遊戲中的互動更加在意,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責任和人際關係。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個人衛生的忽視、體重的變化、睡眠模式的干擾及社交生活的缺失。
研究表明,遊戲成癮與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包括焦慮、沮喪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些問題不僅是成癮的結果,也是成癮的潛在風險因素。年輕人與男性更易遭受此種成癮,比較之下,年長者和女性受影響的程度較小。
“一些玩家會在網絡遊戲中尋求強大的虛擬身份,以彌補現實生活中的不安。”
遊戲內建的獎勵系統被視為促進成癮的重要因素。在遊戲中,獲得獎勵的期待會引發多巴胺的釋放,這與其他行為性成癮如賭博成癮的神經反應相似。這樣的回饋機制使得玩家無法自拔,經常長時間沉浸在遊戲中。該類行為模型使長期遊戲玩家的腦部結構及相應的功能受到影響,從而出現獲得獎勵的需求增加。
面對日益增加的遊戲成癮問題,心理療法、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方法被提了出來。認知行為療法被認為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能顯著減少遊戲成癮的症狀。此外,許多國家已設立專門的治療中心來應對遊戲成癮的問題。中國自2008年以來設立了多個針對網路成癮的治療機構,探討治療及管理的可能性及有效性。
隨著社會對遊戲成癮問題的重視,更多的研究和治療方案不斷出現。如何有效地辨識和處理遊戲成癮,以及對相關心理問題的認識,也成為了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玩家在享受遊戲的同時,如何保持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