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晚上,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遭遇重大暴雨,伴隨而來的洪水和山泥傾瀉使城市陷入困境,造成四人死亡,多人受傷,這種極端天氣影響了數以千計的居民和商業活動。這場暴雨的背後,是連續的氣候挑戰和城市基礎設施的脆弱性,讓人開始思考:未來,香港是否能夠更好地抵抗這種極端氣候的威脅?
這次豪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9月5日,當時颱風海葵襲擊中國福建省並推進至廣東,隨後近兩天停留在珠江三角洲上空。低壓槽與西南季風的交互作用,讓珠江三角洲在9月7日夜晚開始遭遇極端降雨。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資料,至下午7時,北區的沙頭角已錄得超過70毫米的降雨量。
香港天文台於晚上7:50發出北區的洪水警告,其後重降雨波及全港,短短半小時內發出琥珀色、紅色,再到最高級別的黑色暴雨警告,已經有兩年未發出的這一警告在11:05被吼出。該天文台記錄到的158.1毫米的降雨量,使得這次降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強的降雨事件,這一數字超越了1884年以來的任何記錄。
洪水遍及整個地區,其中黃大仙是重災區之一,該地的購物商場及地鐵站被水淹沒,基於嚴重的水災,觀塘線部分票價無法服務。
在這場暴雨中,許多地區的居民被迫逃離,尤其是在新界,水深甚至達到胸部。在筍壳灣,一些居民的住宅因洪水而被迫疏散。隨著降雨的持續,部分區域更發生了滑坡。包括筍壳灣在內的地區,巨石滾落的情況嚴重,導致泥石流將道路封住,讓交通陷入癱瘓。
紅山半島附近的豪宅因土崩暴露出違建,地下水管洩漏導致數個地方出現坑洞,造成車輛墜落,柴灣及其他沿海村落因道路崩塌被迫被隔絕。
截至9月8日,所有的學校都被迫關閉。然而,政府對於非必要工人的建議並不具強制性,這引發了公眾的質疑。水庫的水排放在零點時開始,並引發了村民們的強烈不滿。安全局局長在災後聲明中表示,洪水與深圳水庫放水並沒有直接關聯,但村民卻遭受了腰深的洪水影響,使得他們對政府的抗洪能力信心降低。
有人批評政府對於這場激烈暴雨的準備不足,形容其回應為“太少且太遲”,並呼籲進行全面的應急系統檢討。
即便神秘的天氣現象仍然困擾著香港,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城市的重生和重建並非難事。政府能否針對這些事件改進城市的防洪設施,並提升危機應對能力?城市的韌性和未來都在這一場次的歷史性降雨之後引發思考。
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香港在重建的過程中,能否做到既保護城區,又不犧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