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晚,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再次被一場特大暴雨襲擊,造成嚴重的淹水及山泥傾瀉災害,四人遇難,數十人受傷。連串的事件引發了對於政府反應的質疑,而深圳水庫的放水是否真與香港的災情有關則成為熱議話題。
在此次災難的前兩天,颱風海葵於9月5日登陸中國福建省,隨後向廣東省移動,並在珠江三角洲上空停留超過兩天。隨著海葵的低壓槽與南方季風互動,珠江三角洲地區自9月7日夜晚起開始出現極端降雨。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數據,當晚7時,北區的沙頭角已錄得超過70毫米的降雨。一小時後,天文台發出了北區的洪水警告,並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不斷升級警報,最終在11時05分發出了黑色暴雨警報,這是兩年來首次發出此最高警告。
在降雨的影響下,香港的地下鐵道和購物中心受到嚴重淹水,許多車輛被困在水中。特別是在旺角及新界的部分地區,水深達到胸部,迫使居民緊急撤離。
風暴還引發了多地的山泥傾瀉,尤其是在筲箕灣,巨石滾落覆蓋道路,多達三米高的泥土和岩石阻塞了行車通道。豪華別墅區的紅山半島附近,隨著土壤滑脫,當地的非法建築也隨之暴露。
在汛情最嚴重之際,香港政府於9月8日凌晨12時15分發佈聲明,確認深圳水庫將於午夜開始放水,並指出這可能會引致新界局部地區淹水。內政事務局長鄧炳強表示,这场災害的普遍淹水"似乎與深圳的放水沒有直接的關聯"。然而,生活在深川河附近的村民當時面臨腰深的河水淹入房屋的困境,不禁對官方的說法提出質疑。
在洪水持續至9月8日早上之際,政府宣布全港所有學校停課,但對於勞工方面的應對卻只有提醒,而非強制性停工,這引發了市民的不滿。最初,政府將此次降雨描述為"百年一遇",隨後又調整為"五百年一遇",引起了民眾的嘩然,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試圖推卸責任的行為。
許多觀察者對政府反應的速度和效果表示失望,稱為“太少,太晚”。立法會成員和分析人士呼籲政府對緊急應變系統進行徹底檢討。
此次災害折射出多重的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城市建設的脆弱性,以及政府的應急應變能力。面對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香港的基礎設施是否足夠抵禦未來更多可能的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