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影響肝臟。這種病毒能引起急性和慢性感染,許多人在初次感染時可能沒出現明顯的症狀。根據健康專家的報告,乙型肝炎疫苗自1982年問世以來,不僅有效預防了乙型肝炎的傳播,更在根本上阻止了因肝炎導致的肝癌病例的增加,這一疫苗的奇蹟,不容忽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截至2022年,乙型肝炎疫苗對於預防感染的有效率已達到98%至100%。
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接觸具有感染性的血液或體液,例如性接觸、共用針具及母嬰傳播。在某些國家,特別是一些亞非地區,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居高不下。戰勝這一流行病的最大關鍵在於及時接種疫苗,而疫苗的發展與普及則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里程碑。根據報告,全球約有2.96億人罹患慢性乙型肝炎,這使得對疫苗的需求愈發迫切。
乙型肝炎疫苗的基本原理是讓接種者的免疫系統認識並對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通過激發抗體的產生,使得人體在面對實際的病毒感染時,能迅速而有效地做出反應。這不僅降低了急性感染的風險,更關鍵的是,它還大大減少了慢性乙型肝炎發展成肝癌的概率。
隨著全球對疫苗接種的重視,許多國家的幼兒接種率顯著提高,這直接促進了肝癌發病率的明顯下降。
科學研究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25%可能最終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而接種疫苗能有效地將這一風險降低至接近零。因此,在國際衛生組織的倡導下,許多國家已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了兒童免疫計畫中,特別是建議嬰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疫苗。
許多成功案例顯示,通過疫苗接種,特定地區的乙型肝炎感染率顯著下降。根據WHO的數據,自1991年起,在美國,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乙型肝炎的發病率下降了90%以上。這不僅保護了新生兒,也減少了其長大後因慢性乙型肝炎而導致的肝癌風險。
在世界各地,公共衛生運動和推廣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已經開始成為降低肝癌發病率的有效策略。
截至2021年,全球有190個國家已經使得乙型肝炎疫苗對嬰兒可及。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全球醫療工作者的努力,然而,未來還需面對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老年人口、不易醫療接觸的弱勢群體等障礙。此外,WHO在2016年設定了到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為全球公共衛生帶來威脅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不僅依賴於疫苗接種,還需要開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及其它防控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的成功不僅在於其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降低了慢性乙型肝炎轉化為肝癌的機會。隨著全球對疫苗接種的重視,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以確保肝癌在全世界的發病率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