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墨西哥的食物標籤系統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有關食品營養的清晰資訊,幫助他們做出更健康的購買決策。隨著這一系統的演變,特別是將一個突然增加的黑八角形標籤放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也隨之開始受到影響。
墨西哥自1980年代以來逐漸開放對外資的引進,特別是食品工業的資本,這一過程隨著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而加速,讓工業加工食品流入國內,導致了急劇的肥胖率上升。1980年代的肥胖率僅為7%,如今卻成為拉丁美洲加工食品消耗最高的國家之一。
2010年,衛生部提出要求建立食物標籤的標準,並根據《墨西哥官方標準(NOM)》制定了每日飲食指導原則,涵蓋了飽和脂肪、鈉、糖和卡路里的含量。然而,經過幾年的評估,顯示出消費者對這一系統的理解存在重大問題,甚至在營養專業學生中也普遍存在誤解。
“97.6%的調查對象不知道10至12歲兒童的適當卡路里攝入量,而90%以上的人聲稱不知道成人每日應攝取的卡路里數。”
在汲取智利食物標籤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墨西哥於2020年推出了更新的標籤系統,這種簡化的黑色八角形警告標籤醒目而直觀。在包裝上清晰標示高糖、高能量、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的含量,這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
調查顯示,僅有10%的受訪者在購物時考慮到這些八角形標籤。初期,消費者對這些標籤感到好奇並試圖避開這些標示的產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行為逐漸回歸正常。
“數據顯示,在某些類別的消費上受到標籤的影響而減少,但總體銷量變化不大。”
在新標籤制度下,85%的食品產品都被標記出來。這使得許多食品公司開始調整產品配方,以減少添加成分的風險;一些產品甚至推出了不帶標籤的替代版本。這些調整的背後,既是為了合規,也反映出市場需求的迅速變化。
受到新標籤制度的衝擊,不僅是墨西哥國內的消費者和生產商,連國際企業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多家食品公司也表達了擔憂。而許多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表示支持這一舉措。
“墨西哥的食品標籤改革,無疑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一步。”
隨著標籤系統的逐步實施,社會各界對於改善飲食結構和減少肥胖症都有了更高的認識。然而,正如專家所指出的,單靠這些標籤還不足以改變整體的飲食行為,消費者的教育和文化的改變同樣是長期需要關注的重點。
這一標籤的引入是否能夠真正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還需要後續數據的支持及持續的監測和評估,來確保未來的飲食方式能夠更加健康和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