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C1酯酶抑制劑缺乏症,也被稱為獲得性血管性水腫(AAE),是一種罕見的醫學狀況,表現為體內水腫,並可能威脅生命。這種病症的發生通常是由其他潛在的醫療條件引起的。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年時發病,相較於家族性血管性水腫(通常在早期童年就會出現)。診斷這種疾病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因為症狀往往與其他疾病相似。確定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病因是提供適當治療的重要步驟。
「這種病症的全球患病率可能高達每10,000人中就有1例至每150,000人中有1例,但由於診斷方面的疏漏,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根據目前的研究,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患病率估計在每10,000至每150,000人之間。然而,許多專家認為,由於醫療界缺乏對該症狀的認識,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重。此病症對男女影響相當,通常在四十歲或更大年紀時出現症狀。
獲得性C1酯酶抑制劑缺乏症的病因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淋巴增生性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例如,單克隆血漿蛋白病(MGUS)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與獲得性血管性水腫有著密切聯繫。
許多研究指出,MGUS是與獲得性血管性水腫最常見的相關疾病之一。除了這些,某些特定的淋巴腫瘤也與AAE有關。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與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出現有關。其他如嗜酸性粒細胞性血管炎(EGPA)等某些血管炎疾病也與此疾病相聯繫。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都是一些已知的能導致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感染。
高膽固醇血症相關的脂肪沉積病(如:類黃疸病)也可能與病症相關。
「當排除掉已知病因後,病因不明的情況將被視為特發性。」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表現主要為黏膜腫脹,可能擴展至面部、四肢,乃至上呼吸道。然而,與家族性血管性水腫相較,腹部或腸胃道症狀相對較少見。
診斷通常需要詳細的臨床檢查和實驗室評估。實驗室檢查包括補體水平測試,典型表現為C4水平低、C1q水平低和C3水平正常。
對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治療主要分為急性症狀控制和慢性管理。在急性情況下,通常需要補充缺失的酶以減少生命威脅。在慢性管理方面,控制潛在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預後往往取決於背後的病因。成功治療潛在病因的病患,有時會從部分緩解到完全緩解。
針對獲得性血管性水腫的了解仍然有限,那麼,未來我們是否會找到更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