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性核上性癱瘓(PSP)是一種晚發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徵是特定腦區逐漸衰退和死亡。這種狀況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包括平衡喪失、運動緩慢、眼球運動困難以及認知障礙。由於PSP的症狀常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額顳葉癡呆和阿茲海默症混淆,這使得其診斷變得複雜且困難。
而PSP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研究表明大腦中tau蛋白的積累可能是其主要成因之一。
目前PSP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6例。該病的首發症狀通常出現在60至70歲之間,男性患者的發病率略高於女性。至今尚未有研究顯示PSP與特定的種族、居住地或職業有關聯。
在大多數情況下,初期症狀包括平衡失調、走路時向前撲、快步行走以及頻繁摔倒。約五分之一的患者亦會出現早期的失智症狀。其他常見的早期症狀還包括個性改變、運動減慢以及視覺方面的困擾。
患者通常表現出無動於衷、缺乏抑制能力、焦慮,以及強烈的不安或不滿的行為症狀。
隨著病情的發展,其症狀可能進一步包括說話模糊、吞嚥困難,以及眼球運動障礙,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患者因見不到上下的視野,往往容易摔倒。此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眼瞼功能不佳、面部肌肉僵硬等情況。
PSP的病因依然不明,這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雖然少於1%的患者有家族病例,但是某些基因變異與PSP的發生存在關聯。例如,位於17號染色體上的tau蛋白H1單倍型似乎與PSP有關,然而其本身並不構成病因。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探討環境毒素和其他潛在的遺傳因素,以了解其在病因中的作用。
在病理學上,PSP的受損細胞主要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受影響的神經元通常會顯示出神經纖維纏結(NFTs),這是由tau蛋白聚集形成的,與阿茲海默症中的纏結略有不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PP有時會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共存,例如皮克病和額顳葉癡呆。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診斷PSP的重要工具,通常可觀察到中腦萎縮而橋腦保持,相較之下會顯示出“蜜蜂鳥徵象”。此外,NPJ中更具體的標誌和神經受損的模式有助於確診。
目前對於PSP尚無治療方法可根治,治療主要是支持性,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質。對於PSP-Richardson類型和PSP-Parkinsonism類型的患者,可能會短暫對多巴胺藥物有反應。某些研究顯示,使用藥物如利斯的同多、阿曼達丁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
目前也有關於物理治療的研究,使用機器輔助步態訓練雖然效果尚不顯著,但在個案報告中顯示出一定的潛力。
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通常需要進一步的護理支持,以管理日常生活中平衡和行走的挑戰。長期以來,PSP患者會失去自主行走的能力,最終可能需要使用輪椅。
儘管當前PSP的預後不佳,且無有效治療,但醫學界對疾病的研究仍在進行中。隨著更深入的遺傳學和環境因素的探索,或許能帶來更有效的療法。然而,這樣的期待同時也引出了一個問題,科學界是否能在未來找到針對PSP的真正解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