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視是一種斜視形式,特徵為眼睛向外偏離。這樣的現象與內斜視相對,通常涉及更為嚴重的視軸偏斜問題,且患者常常會感受到交叉重影。對許多孩子來說,間歇性外斜視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情況。而在某些情況下,當視力不良的眼睛出現此狀態時,會被稱為「感覺性外斜視」。在嬰兒的第一年內出現的外斜視被稱為「先天性外斜視」,這種情況相較於「基本外斜視」少見,後者通常在幾年後才會顯露出來。
大腦的三維物體視覺依賴於眼睛的良好對齊。當兩隻眼睛都恰當地對準同一目標時,視覺部分的大腦將合併來自兩隻眼睛的兩種影像以形成單一圖像。
ако有一隻眼睛向內、向外、向上或向下偏離,那麼大腦會接收到兩幅不同的圖像,導致無法融合這些圖像,進而造成立體感喪失和雙眼視力減退。
外斜視的最早跡象通常是眼睛明顯地向外偏斜。這個徵兆最初可能是間歇性的,當孩子白日做白日夢、身體感到不適或疲累時,可能會更為明顯。此外,當孩子看著遠處的物體時,偏斜現象也會變得更加明顯。用力眯眼或經常揉眼睛同樣是外斜視的常見表現。孩子們在表達時可能不會主動提到出現重影,而是可能會閉上一隻眼睛來補償這個問題。
在孩子們中,之所以不會報告重影,主要是因為大腦可能會忽略來自偏斜眼的影像。這種情況被稱為“抑制”。
一般來說,隨著病況的進展,眼睛在觀看近物體時以及遠物體時,偏斜的情況會變得更加頻繁和持續。如果不予以治療,眼睛最終可能會持續偏向外側,導致雙眼視力或立體視的喪失。
外斜視的具體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眼睛的運動由六條肌肉共同控制,四條肌肉負責上下運動,兩條則負責左右運動。所有肌肉的協調運作對於大腦能夠看見單一圖像至關重要。如果其中一條或多條肌肉運作不良,就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斜視。研究顯示,有腦部疾病的兒童,如腦性麻痺、唐氏綜合症、腦水腫以及腦瘤,罹患斜視的可能性更高。
一項研究發現,外斜視的兒童發展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出三倍。
為了準確診斷外斜視,眼科醫生會進行全面的眼部檢查,包括眼睛運動的評估及內部眼睛結構的評估。雖然眼鏡、遮眼治療、運動或棱鏡可能幫助控制某些兒童的外斜視,手術通常仍然是必要的。常見的外斜視之一是「調節不足」,這種狀況對於矯正訓練(即視力訓練)通常反應良好。
目標是使眼睛一起工作以進行近距離觀察,比如閱讀。
外斜視手術的基本原理是在眼睛組織上進行小切口,充分到達眼肌之後重新定位以使眼睛能夠正常運作。這項手術通常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術後恢復通常很快,大多數人能在幾天內重新恢復正常活動。術後,患者可能需要戴矯視眼鏡,且許多情況下,未來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手術以保持眼睛的對齊。
在治療外斜視時,常常會面臨手術的風險,並且約35%的人需要至少一次重新手術,因此許多人會首先嘗試視力訓練,這包括視覺訓練的各種運動。儘管美國的健康保險公司通常不保障視力訓練,但許多大型保險公司例如艾提那(Aetna)近期開始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供全額或部分保險理賠。
當外斜視的情況在每一天持續超過一半時間,或頻率逐漸上升時,有時手術是建議的治療方案。此外,如果孩子在閱讀或近距離觀物時出現顯著的外斜視,或者有證據顯示雙眼失去協同運作的能力,則手術會被建議執行。
外斜視的最佳治療時機通常是孩子進入學齡之前,因為這樣可以使孩子更容易適應,並提高雙眼協同工作的機會。
然而,隨著任何手術的風險,外斜視手術攸關的風險雖然存在,但此治療手段的安全性和效果通常是得到認可的。那麼,對於外斜視的相關知識與未來的治療方向,我們是否應該更加深入了解與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