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去補償性心臟衰竭(ADHF),是一種心臟衰竭症狀突然惡化的狀態,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腿部或腳部腫脹以及疲勞。這一情況可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危及生命。ADHF主要是由於心臟無法有效循環導致多個器官發生液體積聚所造成的,這種狀態的惡化可由潛在的醫療疾病引發,例如心肌梗塞、異常心律、感染或甲狀腺疾病。
“去補償性心臟衰竭的急性發作,不僅僅是一個生理問題,更是整體健康的警示。”
心臟衰竭或心血管功能不足可以是急性的,並不一定是由慢性病情惡化所引起。在此情況下,充血症狀如體重增加和水腫尚未顯現。這通常發生在心肌梗塞後,心臟功能顯著喪失之際。患者可能出現由於組織灌注不足引起的呼吸急促、組織缺氧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
心臟衰竭的心臟症狀包括胸痛或壓迫感及心悸。除了心臟症狀之外,常見的非心臟症狀還包括食慾不振、噁心、體重減輕、腹脹、疲勞、虛弱、尿量減少、夜間醒來需要尿尿及各種程度的腦部症狀,範圍從焦慮到記憶障礙和混亂不等。
閃現性肺水腫或急性肺水腫是一種急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常伴隨著嚴重高血壓,通常由心臟事件引起。
慢性穩定心臟衰竭可能輕易去補償。最常見的原因包括併發疾病(如肺炎)、心肌梗塞、異常心律(如心房顫動)、無法控制的高血壓,或患者未能維持液體限制、飲食或藥物。其他已知的誘發因素包括貧血和甲狀腺功能亢進,這些情況會額外增加心臟肌肉的負擔。過量的液體或鹽攝入,以及引起液體潴留的藥物(如NSAIDs和噻唑烷二酮)也可能促使去補償的發生。
頸靜脈怒張是急性去補償性心臟衰竭最靈敏的臨床指標。
在急性去補償性心臟衰竭的情況中,立即的目標是重新建立適當的灌注和氧氣供應,這意味著需要確保患者的呼吸道、呼吸及循環是穩定的。治療方法包括墊高患者的頭部、提供氧氣以糾正缺氧、使用嗎啡、利尿劑如呋塞米、加入ACE抑制劑及使用硝酸酯類等。
“急性去補償性心臟衰竭的治療需要快速反應,因為每一分鐘都可能影響患者的生存機會。”
急性去補償性心臟衰竭的初步療法通常包括一些組合藥物,例如如硝酸甘油這類的血管擴張劑和呋塞米這類的抗利尿劑以及非侵入性陽壓通氣(NIPPV)。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能需要開立包括ACE抑制劑、β-adrenergic 受體阻滯劑、阿斯匹靈、鈣通道阻滯劑及他汀類藥物等在內的多種藥物。然而,這種藥物的組合可能會導致潛在的危險藥物交互作用。
持續正壓呼吸可能會用於面罩通氣,這樣的治療方式已被證明比單純的氧氣療法改善症狀效果更快,且能降低死亡風險。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建議手術以治療致心臟衰竭的根本問題,包括冠狀動脈旁路手術、心臟瓣膜修復或更換,甚至心臟移植。
隨著心臟疾病治療的快速變化,急性心臟衰竭治療的新方法不斷被引入,目的是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心臟衰竭雖然是一種複雜的疾病,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當我們面對這種疾病時,是否能更深入了解其真正的成因與對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