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經濟學是一種宏觀經濟理論,主張降低稅收、減少管制和促進自由貿易是最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方法。依據供給側經濟學的理論,消費者將從更大供給量的商品和服務中受益,價格更低,並且就業率將有所提高。這類政策旨在增加總體供給,而非彌補總體需求,進而擴大產出與就業,同時降低產品價格。
“今天,很少有經濟學家相信197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者的觀點,大多數人接受供給側經濟學的基本理念。”
供給側政策的具體例子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如教育、醫療保健,鼓勵技術和商業流程的轉移以提高生產率等。此外,全球化的自由貿易,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增長。降低稅收則被視為鼓勵工作的動力,能促進投資與冒險的意願。降低收入稅和徵收較低的關稅就是這些政策的典範。
供給側經濟學的基礎之一是拉弗曲線,這是一個關於稅收率與政府收入之間的理論關係。按拉弗曲線的說法,當稅收水平過高時,降低稅率將能透過更高的經濟增長來增加政府收入,雖然對於「過高」這一程度的討論仍然存在爭議。
“供給側經濟學提出的主張是,稅率和稅收是獨立的。”
供給側經濟學起源於1970年代的滯脹時期。這一思潮吸取了诸如芝加哥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等多種非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的思想影響。倡導者之一的布魯斯·巴特利特(Bruce Bartlett)甚至追溯其哲學來源於伊本·哈爾敦(Ibn Khaldun)、大衛·休謨(David Hume)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等多位思想家。
供給側經濟學認為邊際稅率的調整對總供應有顯著影響。某些經濟學者認為,供給側的主張是雷根稅制政策的基礎,並在1980年代美國的稅率大幅降低中得到體現。相對於以需求管理為主的凱恩斯政策,供給側經濟學強調生產而非消費,認為供應才是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
供給側經濟學的核心是促進經濟增長。研究顯示,邊際稅率影響個人對收入分配的決策,較高的稅率會降低投資和儲蓄意願,反之則會提高。此外,邊際稅率也影響工作與休閒之間的時間分配,從而進一步影響經濟生產力。
拉弗曲線通過展示稅收與稅率的數學關係,進一步支持了供給側經濟學的論點,其認為稅收在某個未知稅率點時達至最大化。供給側經濟學家則認為,降低過高的稅率能促進投資及經濟增長,從而提高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的總收入。
在美國歷史上,雷根政府的經濟政策經常與供給側經濟學劃上等號。雷根承諾進行全國性的收入稅減幅,並於1980年競選期間承諾通過生產來腿過通脹,而不是傳統的緊縮貨幣。在此後的幾年中,資本利得稅的減少和大量的減稅措施推動了經濟的短期復甦。然而,這些政策也引發了關於預算赤字的爭議。
除了雷根時期的實踐外,克林頓政府的舉措與供給側理念也形成了對照。克林頓通過提高富人稅率來改善預算,並在此期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類似地堪薩斯州的減稅實驗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減稅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並未如預期顯著。
供給側經濟學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再度回到聚光燈下,稅收改革與關稅政策成為重要話題。儘管供給側經濟學提出的某些觀點與主流經濟學有一定重疊,但其在實施過程中經常引發爭議。
整體而言,供給側經濟學的理念在不同的經濟時期和政治劇變中展現出其演變與挑戰。那麼,未來我們在應對經濟困境時,應如何看待供給側經濟學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