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經濟討論中,供給面經濟學常常被提及,這是一種主張通過降低稅率、減少監管、以及推動自由貿易來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較低的稅率能促使消費者受益於供應量增加的商品及服務,以及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供給面財政策旨在增大總供應,而不是總需求,從而擴大產出和就業,並降低物價。
供給面經濟學的基礎之一是拉弗曲線,這是一個表達稅率與政府收入之間關係的理論。
拉弗曲線表明,當稅率過高時,降低稅率將通過更高的經濟增長吸引更多的稅收。然而,何為「過高的稅率」則是眾說紛紜。不同於供給側經濟學的支持者,一些經濟學家對降低稅率是否會提升長期稅收持著疑慮。一項2012年的民調顯示,沒有一位首席經濟學家認同減少美國聯邦所得稅率會在五年內導致更高的年度稅收。
批評者指出,過去四十年內美國數次大幅減稅並未導致收入的增加。供給側經濟學一詞可能最初由記者尤德·萬尼斯基(Jude Wanniski)於1975年所創,但也有人認為此詞最早由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於1976年使用,後來萬尼斯基在同年重覆了這個術語。
供給側經濟學是在1970年代經濟停滯與通脹同時發生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並受到芝加哥學派及新古典派經濟學的影響。該理論的倡導者之一布魯斯·巴特利特(Bruce Bartlett)指出,當今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供給側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即激勵機制的作用,並認為高稅率對經濟增長是有害的。
供給側經濟學認為,生產或供應才是經濟繁榮的關鍵,而消費或需求只是次要的結果。
供給側經濟學的核心理念是調整邊際稅率會對總供應產生重大影響。其支持者主張降低稅率能刺激儲蓄、投資和勞動供應。該理論還與其他主流經濟理論產生了交集,尤其是在1980年代的里根經濟學中,這一理論的影響力愈發明顯。
供給側經濟學專注於促進經濟增長,認為邊際稅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個人對工作與休閒時間分配的選擇。若邊際稅率過高,則消費相對於儲蓄的成本降低,這可能導致投資的減少;反之,較低的稅率則能刺激增長。
許多供給側經濟學家主張,減稅可以促進總供應的增長,並提高經濟活力。
拉弗曲線由經濟學家亞瑟·拉弗於1974年提出,表明稅收與稅率之間存在最大值。該理論主張,提高稅率有時會導致稅基縮小,從而影響稅收收入。這一觀點進一步推動了供給側政策的實施,但仍存在著諸多爭議。
在雷根政府主導下的供給側政策,曾經承諾降低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這使得供給側經濟學成為美國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政策的推行,經濟增長與預期的無法對映,導致了眾多批評者的質疑。例如,克林頓政府在1993年通過的預算協議反而提高了富人的稅率,卻實現了經濟的繁榮。
此外,堪薩斯州的「堪薩斯實驗」也凸顯了稅改的複雜性。儘管減稅初期存在美好的願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出現了預算赤字和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最終導致政策的回撤。
隨著時間的推移,供給側經濟學所倡導的政策和立場經歷了多次辯論與修改。儘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降低稅率可能是一條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但實踐中卻不乏挫折與挑戰。面對未來,我們不禁要問,您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供給側經濟學的理念是否還能適用於未來的政策制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