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yasu動脈炎,又稱為主動脈弓症候群或無脈疾病,是一種以大血管肉芽腫性血管炎為特徵的疾病。此病主要侵犯主動脈及其分支,以及肺動脈,主要影響亞洲年輕女性,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8至9倍。根據研究,大多數患者在15到30歲之間出現症狀,這使得該病症的特徵和其年齡分布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關注。
根據統計,西方地區會因為動脈粥樣硬化而造成主動脈病變的情況更為常見,而Takayasu動脈炎的發病則相對較少。
Takayasu動脈炎的症狀通常包括發燒、乏力、體重減輕及關節疼痛等全身性炎症反應。隨著病情進展,病人可能會進入所謂的「無脈相」,在此階段,因為血管的狹窄,無法有效地將血液供應到手臂或腿部,可能導致手臂或腿部間歇性跛行,甚至腹腎動脈狹窄引起高血壓。某些患者也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這是由於眼部血管的缺血引起的。
Takayasu動脈炎的病因尚不明確,然而研究發現與基因HLA-B∗52有著密切的關聯。
Takayasu動脈炎的診斷通常依賴影像學檢查,尤其是血管造影、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方法,以顯示在大血管上出現的病變。生化檢測會顯示段氨基酸水平升高,且ESR或者C反應蛋白的指標通常會上升。這些指標共同幫助醫生確定診斷。
Takayasu動脈炎的治療通常會使用類固醇如氫化可的松,這是減輕炎症及控制症狀的主要方法。根據患者的反應,類固醇的劑量可能會逐步減少。對於不對類固醇反應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透過血管重建手術來改善血流。研究顯示,約有70%的患者在合理的治療下能夠穩定症狀,然而如果不持續治療,則可能會導致長期的損傷或死亡的風險。
早在1908年,日本眼科醫生高安美基太首次描述了該病,他將其稱為Takayasu動脈炎。
隨著病症引起的廣泛研究,醫學界對Takayasu動脈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它對年輕女性的影響。儘管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不斷增多,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資源來改進診斷和治療方法。這也進一步強調了對於這類少見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在面對Takayasu動脈炎及其相關症狀時,我們是否能夠更好地識別這種稀有病症背後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幫助患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