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yasu動脈炎(TA)是一種相對罕見的慢性血管炎,主要影響大血管,特別是主動脈及其分支。這種疾病對於中青年女性,尤其是亞洲女性的影響特別顯著。其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15至30歲之間,此外,女性患者的比例是男性的8至9倍。在這個背景下,為什麼有些Takayasu動脈炎患者會面臨視力喪失的風險?這背後又藏著哪些真相呢?
Takayasu動脈炎被稱為“無脈疾病”,因為該病會導致上肢脈搏缺乏,從而影響血流供應。
Takayasu動脈炎的初期階段通常伴隨著全身性症狀,例如發熱、疲倦、體重減輕、關節疼痛等。然而,隨著疾病進展,許多人會進入所謂的“無脈階段”,此時可能會出現由於動脈狹窄導致的血流供應不足,特別是在腦部,這可能會導致頭暈、視力受損甚至喪失。這種視力受損的情況,尤其是在眼部血管供應受到影響時,更是引人關注。
視力喪失的風險增加主要與眼部血流的供應下降有關。
雖然Takayasu動脈炎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但許多研究指出這與遺傳因素有關,特別是與某些HLA基因的相關性。慢性炎症會導致動脈壁的纖維化和狹窄,特別是在主動脈及其分支處。進而這些變化會引起動脈瘤的形成,可能導致視網膜及腦部的缺血性損傷,最終影響視力。
Takayasu動脈炎患者的視力問題可能表現為視野缺損、視力模糊甚至完全失明。這是由於視網膜及其血管的供血不足,可能導致視網膜出血或視神經的供血受損。影響視力的視網膜病變有時可能是在無先前全身性疾病狀況下遲發出現的,這讓早期診斷變得更加挑戰。
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丧失,這是由於動脈炎導致的血流不足。
確診Takayasu動脈炎通常需依賴影像學檢查,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等。這些檢查可以顯示出動脈的狹窄或異常增厚,特別是“意麵條徵”是指動脈壁厚度不均並顯示為特定模式的影像學表現。此外,檢查還可檢測到炎症的活動性,這對診斷及治療指導至關重要。
絕大多數Takayasu動脈炎患者對類固醇治療效果良好,常見的藥物如潑尼松,通常需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及副作用調整劑量。對於不見改善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再次血運重建或血管成形手術以恢復血流。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預後,減少視力損失的風險。
Takayasu動脈炎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潛在的視力損失風險引起廣泛關注。隨著壓力增大,醫療界需更加深入了解其病理機制及早期診斷的方法,及時干預,可能是保護患者視力的重要步驟。究竟我們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降低視力損失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