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白人優於其他種族,應當主導他們。這種信念支持維持和捍衛任何由白人持有的權力和特權。白人至上主義的根源在於如今已被否定的「科學種族主義」理論,並且曾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重要辯護理由。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它強加並維持白人以及非白人支持者對文化、社會、政治、歷史或制度的主導地位。
在過去,這一意識形態通過各種社會經濟和法律結構實施,如大西洋奴隸貿易、歐洲殖民勞動和社會實踐、非洲掠奪、吉姆·克勞法以及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等。
在當今社會,白人至上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新聯邦攻擊者之間。這一意識形態在當今的運動中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包括白人民族主義、白人分裂主義、納粹主義及基督教身份運動。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主要與三個組織有關:三K黨(KKK)、亞利安民族(Aryan Nations)以及白人美國抵抗運動。儘管自稱與白人至上主義無關,但驕傲男孩(Proud Boys)在學術界也被描述為是這一主義的延伸。
隨著社交平台如推特(自2023年7月起改名為X)與紅迪網的興起,以及唐納德·特朗普的競選活動,使得白人至上主義的活動和關注度上升。
白人至上主義的意識形態根基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科學種族主義,這一主流人類變異觀念深刻影響了國際關係和種族政策,直至20世紀末才逐漸被取代。特別是南非的去殖民化和1991年種族隔離制度的終結,再加上1994年的第一次多種族選舉標誌前景的變化。
白人至上主義在美國的主導地位在內戰前及戰後持續了幾十年。內戰前,許多富裕白人擁有奴隸,他們試圖用「科學」理論為其經濟剝削行為辯護。一位未來的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曾在1785年表示,黑人在身體和心理上均劣於白人。內戰的爆發被視為維護白人至上主義的一個主要理由,導致南方各州的分裂和聯邦的成立。
在1890年,一篇關於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印第安戰爭的社論中,作家L·弗蘭克·鮑姆寫道:「白人憑藉征服的法律和文明的正義,成為美國大陸的主人。而邊境定居點的安全,將通過徹底消滅剩餘印第安人來保障。」
隨著社會和政治自由的剝奪進入20世紀中葉,民權運動的興起可以近代白人至上主義的顛覆。這場運動部分是由14歲男孩艾美特·蒂爾的私刑引發的,他的殘酷境遇強迫世界不得不面對美國種族主義的殘酷現實。一百天後,羅莎·帕克斯拒絕把座位讓給一位白人,象徵了抗爭的開始。
美國社會學家史蒂芬·克萊因堡曾表示,在1965年以前的移民法律明確宣稱北歐人是白人種族的優越亞種。
唐納德·特朗普的總統競選加劇了美國境內白人至上主義和白人民族主義的興起,吸引了大量媒體的注意與新成員的加入。學者們認為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結果映射出白人至上主義持續存在的挑戰。社會學家凱瑟琳·貝盧指出,越來越多的社會機構如教育、政府和醫療等都在無意中正化白人社會的權利和資源的控制。
根據FBI的數據,自2018年10月以來,幾乎100次與白人至上主義相關的國內恐怖主義逮捕行動被實施,反映出其持續的威脅。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白人至上主義的運動也逐漸虛擬化,群體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社會學者凱瑟琳·布里指出,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得白人至上主義的活動難以追蹤,但卻也促進了仇恨犯罪和白人至上主義暴力的增長。這一運動利用網絡作為傳播思想和集結支持者的手段。
在英國,對於溫斯頓·邱吉爾是否是「種族主義者與白人至上主義者」存在爭議。他的言論中表達出對於其他民族的貶低,使得這一論題更加複雜。在南非,白人至上主義的結構則被近半個世紀的種族隔離制度所加強,對於非白人群體帶來了深重的影響。
總結來看,白人至上主義的影響力貫穿了全球歷史,使得不同地區的社會結構和群體間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意識形態如何繼續影響我們當今的社會?是否還有其他潛在的解構方式來挑戰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