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認為白人優越於其他種族,並因此應該統治他們的信念。這一信念支持白人所擁有的任何權力和特權的維護與捍衛。其根源可追溯至現在已被駁斥的科學種族主義理論,並且在歐洲殖民主義的過程中,這一信念充當了主要的辯護理由。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白人至上主義施加並維持了白人及其支持者在文化、社會、政治、歷史或制度上的統治。在歷史中,這一意識形態通過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法律結構得以實現,例如大西洋奴隸貿易、歐洲殖民勞動與社會實踐、美國的吉姆·克勞法(Southern Jim Crow laws)、南非的種族隔離(Apartheid),以及目前仍存在的諸如新聯盟(Neo-Confederacy)等變體。
白人至上主義在美國與庫克斯克蘭(KKK)、雅利安民族(Aryan Nations)及白人美國抵抗運動等理念相連結,這些組織都可被視為反猶太主義者。
在當今的社會中,不同形式的白人至上主義各自對「誰是白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更不必說不是所有白人至上主義組織都對他們共同的敵人有一致的認知。許多白人至上主義者識別出的敵人包括亞非裔、北美及大洋洲的原住民、亞裔、多元種族人士、中東人士、猶太人、穆斯林及LGBTQ+社群。學術界中,「白人至上主義」也常被用以描述一種社會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白人享有集體和個人層面上的結構性優勢,儘管法律上存在平等。
白人至上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可追溯至17世紀的科學種族主義,這一理論影響了國際關係和種族政策,特別是在啟蒙時代後期至20世紀末,其影響力顯著。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僅存在於內戰前,也在重建時期後持續了幾十年。在南北戰爭之前,許多富裕的白人美國人擁有奴隸,他們透過創造白人優越性和黑人人性低劣的「科學」理論來為自己的經濟剝削找藉口。
「在美國歷史中,種族被白人用來合法化及創造差異,以及社會、經濟和政治排外。」
隨著美國社會的發展,白人至上主義在20世紀的變遷反映了這一意識形態的強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民權運動的興起,開始於艾米特·提爾(Emmett Till)被殘酷謀殺後的公眾憤怒,再次突顯了白人至上主義的野蠻。
進入21世紀,唐納德·特朗普的總統選戰促使白人至上主義和白人民族主義在美國再次引起關注。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各類白人至上主義言論和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有時候其行為甚至以暴力形式呈現。根據2019年FBI的報告,絕大多數與白人至上主義有關的恐怖主義逮捕事件表明,這一主義仍然是美國的一個顯著威脅。
「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持久威脅,尤其是與國內恐怖主義相關的暴力行為。」
此外,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白人至上主義者可以更方便地連結、組織與招募新成員,從而使這些理念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社交媒體既是擴散仇恨和極端主義思想的平台,也提供了一個讓這些意識形態潛滋潛伏的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及法律機構需要重新檢視自己在控制種族歧視及極端主義的角色與責任。
值得反思的是,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而不讓白人至上主義再次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