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S的崛起:這個新尺度如何挑戰傳統的INES?

國際核事件尺度(INES)於1990年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旨在於核事故發生時提供安全信息的高效傳遞。這一尺度以類似於地震的對數方式設計,每增加一個級別便代表著事故的嚴重程度大約提升十倍。然而,與地震相比,核事故的嚴重程度更受解釋性影響,因此INES的事件級別通常在事故發生後再予以評估,這一特性使得INES在災難援助部署方面的有效性引發了質疑。

INES分為七個非零級別:三個事件級別和四個事故級別,另外還有級別0。事件的級別取決於三個評分中的最高分數:外部影響、內部影響和防範深度的下降。

近年來,對INES的批評聲音日益增多。尤其是在1986年切爾諾貝利災難與2011年福島核災的比較中,兩者的後果在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卻同樣被抬高到INES 7級別。福島事故最初被評為INES 5,但隨後因為單位1、2和3的事件被合併,最終評定為INES 7級,這讓人開始反思這一評分是否過於簡化了事故的實際影響。

一項研究指出,在IAEA的INES評分中,存在高度不一致性,許多事件並未能得到INE評分,而事故的實際損害價值也未必反映在INES的評分中。

有學者提出,如果INE的評分依賴於事後的解釋,則不如考慮採用計量的方式。與此同時,英國核安全專家大衛·史密斯於2011年提出的核事故強度尺度(NAMS)正是針對INES的不足而設計的。史密斯認為,INES的問題在於其終止於7級,而更嚴重的事故無法再度精細區分,這一不連續性妨礙了事故之間的比較。

NAMS旨在通過引入一種連續的量度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另一些事故的嚴重程度未必能通過INES體系合理量化。

NAMS的基本概念是以釋放的放射性物質來計算分數,特別是以碘-131的等效劑量計算,並且只考慮影響核設施外部的氣態排放。NAMS的計算公式為:NAMS = log10(20 × R),其中R是釋放的放射性物質的測量值。這一尺度的設計旨在使NAMS與INES在相似範圍內運作,便於進行不同事故之間的比較。

與INES不同的是,NAMS不設置如INES的4至7級別限制,因此適用於更多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排放事件。

由史密斯列舉的重大事件包括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1979年的三哩島及2011年的福島等,它們所獲得的NAMS分數均表明其比INES的評分更具參考價值。這不僅為核事故的評分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的災難管理帶來了不同的思考。

目前,對於是否應該將NAMS廣泛應用於核事故的評估,專家們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通過這一創新的尺度,或許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核事故的真正影響,並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應對策略。NAMS是否會成為未來核事故評估的新標準?

Trending Knowledge

核災難的分級秘訣:INES尺度如何揭示隱藏的危機?
自從1990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國際核事件分級尺度(INES)以來,該尺度致力於在核事故發生時迅速傳達與安全相關的重要信息。這一尺度旨在以大數據的形式來描述核事件的相對嚴重性,類似於地震的震中規模,每一個等級的事故都代表著比上一級十倍的嚴重程度。 <blockquote> INES是設計用來協助災難援助的工具,並不僅僅是數字的排列。 </blockquote> 然而,與地震
福島與切爾諾貝爾:為何同樣是7級卻有不同的影響?
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往往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制定的國際核事件等級(INES)來評估。這個評分標準的最高級別是7級,與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災難和2011年的福島核災相對應。然而,儘管兩者均被評為7級,其後果卻截然不同。 <blockquote> 「福島核電廠事故的死亡人數為零,而切爾諾貝爾卻造成人數眾多的死亡和長期的環境影響。」 </blockquo
人類如何定義核事故的嚴重性?INES尺度的主觀性揭秘!
在1990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了國際核與放射事件尺度(INES),此舉是為了在核事故發生時迅速傳達安全重要信息。INES尺度旨在類似於描述地震比較強度的級數,透過該尺度,事故的嚴重性得以清楚呈現。然而,這個量表並非完全客觀,它的評定過程實質上充滿了主觀解釋的空間,使得不同事件在定義上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blockquote> INES尺度的等級就像是一個相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