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難的分級秘訣:INES尺度如何揭示隱藏的危機?

自從1990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國際核事件分級尺度(INES)以來,該尺度致力於在核事故發生時迅速傳達與安全相關的重要信息。這一尺度旨在以大數據的形式來描述核事件的相對嚴重性,類似於地震的震中規模,每一個等級的事故都代表著比上一級十倍的嚴重程度。

INES是設計用來協助災難援助的工具,並不僅僅是數字的排列。

然而,與地震不同,核事件的嚴重性往往依賴於人們對事件的主觀判斷。因此,INES的等級一般是在事件發生之後再進行評定。此外,在INES的參考框架內,事件被評定為非安全相關的事件則被稱為「超出尺度」的事件。

例如,在1999年3月5日,美國聖奧諾弗核電廠發現了一個可疑物品,最初以為是炸彈,而在1999年9月29日的H.B.羅賓遜核電廠內出現的龍捲風觀測報告等等,都被歸類為「超出尺度」的事件。

INES分級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使得人們對其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例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災難造成了嚴重而廣泛的後果,與2011年的福島核災難相比,後者雖然只有一人死亡,但卻被分為更高的INES等級。在福島事件中,最初評定為INES 5,但後來因為其釋放的輻射物質總和而升級為最高的INES 7等級。這引發了人們對於INES在事件評價中穩定性與一致性的關注。

一些研究指出,INES的評分並不全面,許多事件並未被分級,更有報告顯示現實中的事故損害與INES分數之間並不吻合。因此,可能需要一種更能量化和連續的評分體系來替代INES。

近年來,英國核安全專家大衛·史邁斯(David Smythe)提出了一種替代的核事故等級尺度,即核事故幅度尺度(NAMS)。

NAMS的目的是為了解決INES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福島事件的評估不夠精細。根據史邁斯的觀察,INES尺度最高只達到7級,這意味著即便發生比福島或切爾諾貝利更嚴重的事故,依然會被歸類為相同的7級。這樣的評估方式不僅帶來困惑,還不利於對比分析不同核事件。

NAMS的定義為 NAMS = log10(20 × R),其中R為釋放的放射性物質以太貝克勒(terabecquerels)為單位進行計算的值,主要依據的是碘-131的等效劑量。此外,NAMS只考慮影響核設施外區域的氣溶膠釋放,這樣的設計讓不影響外部的事件自動獲得0分。

在史邁斯的評估中,切爾諾貝利事件的NAMS評分為8.0,而福島事件則是7.5。

這些變化引發了關於核事件評估標準的討論,而對於不同事件的分級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有效性問題成為焦點。是否有一種更科學化、更具互通性的評估方式,能夠更好地界定核事件的災難程度?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及倫理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核安全的真正現狀呢?

Trending Knowledge

NAMS的崛起:這個新尺度如何挑戰傳統的INES?
國際核事件尺度(INES)於1990年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旨在於核事故發生時提供安全信息的高效傳遞。這一尺度以類似於地震的對數方式設計,每增加一個級別便代表著事故的嚴重程度大約提升十倍。然而,與地震相比,核事故的嚴重程度更受解釋性影響,因此INES的事件級別通常在事故發生後再予以評估,這一特性使得INES在災難援助部署方面的有效性引發了質疑。 <blockquote>
福島與切爾諾貝爾:為何同樣是7級卻有不同的影響?
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往往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制定的國際核事件等級(INES)來評估。這個評分標準的最高級別是7級,與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災難和2011年的福島核災相對應。然而,儘管兩者均被評為7級,其後果卻截然不同。 <blockquote> 「福島核電廠事故的死亡人數為零,而切爾諾貝爾卻造成人數眾多的死亡和長期的環境影響。」 </blockquo
人類如何定義核事故的嚴重性?INES尺度的主觀性揭秘!
在1990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引入了國際核與放射事件尺度(INES),此舉是為了在核事故發生時迅速傳達安全重要信息。INES尺度旨在類似於描述地震比較強度的級數,透過該尺度,事故的嚴重性得以清楚呈現。然而,這個量表並非完全客觀,它的評定過程實質上充滿了主觀解釋的空間,使得不同事件在定義上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blockquote> INES尺度的等級就像是一個相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