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種醫療急症,通常在出現肝臟疾病初期症狀(如黃疸)後迅速出現嚴重併發症,這表明肝臟已受到嚴重損害(肝細胞功能喪失的80-90%)。這些併發症包括肝性腦病和蛋白質合成障礙(透過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時間來衡量)。ALF的感染風險是相當高的,進一步增加了病情的複雜性和死亡風險。本篇文章將探討ALF患者面臨的感染風險以及如何預防這些風險的措施。
急性肝衰竭的定義為“在沒有已知肝病的病例中,肝細胞功能快速衰竭,特別是凝血功能和精神狀態的改變”。常見的ALF原因包括但不限於:對巴拉斯坦的過量服用、藥物的特殊反應、過度喝酒引發的嚴重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如肝炎A或者B病毒)、妊娠脂肪肝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肝衰竭。此外,死亡帽菇毒素及某些食物中毒菌株(如巴斯德氏菌)也可引發急性肝衰竭。
大約60%的ALF患者符合全身性炎症綜合徵的標準,無論有無感染,這往往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由於宿主防禦機制失調(如內源性抗體的生成減少),ALF患者的感染風險明顯上升,特別是細菌敗血症(多為革蘭氏陽性菌)及真菌性感染。約80%的患者會發現有細菌感染,而30%的患者可能面臨真菌感染。
“感染的及早識別和處理是提高ALF患者存活率的關鍵。”
積極進行監測是防範感染的重要措施。對於所有ALF患者,應定期檢測血液、尿液和痰液的培養,確定是否存在細菌或真菌感染。此外,對於有神志不清或異常的患者,須及早考慮進行影像學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源。
由於ALF患者面臨高感染風險,因此在出現感染質疑時,應低門檻開始使用廣譜抗生素。然而,對於無病徵的患者則不應隨意使用,以防止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加。
腎功能不全是ALF中常見的併發症,這不僅影響尿液的排泄,還可能導致體內毒素的堆積。應進行充足的液體補給並密切監測電解質的平衡,尤其是鈉、鉀和鈣,以促進腎生成尿液。
“保持良好的腎功能對降低感染風險至關重要。”
在ICU中,應定期進行全身狀態的評估,及時調整護理計劃,以預防深靜脈血栓及其他感染的發生。此外,應當對使用的管路進行消毒,以防止病原體的引入。在使用抗生素後,仍需保持定期的真菌及細菌培養,以確保感染不會重發。
急性肝衰竭患者面臨的感染風險不容小覷,早期識別及及時的醫療介入是防範感染最有效的手段。對於醫療人員來說,應該密切關注ALF患者的整體變化,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畫,遂行有效的監測和干預,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及更好的護理,如何進一步降低ALF患者的感染風險,成為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