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種似乎在一夜之間發展的疾病,常常令患者及其家人措手不及。當肝臟功能減退到只剩下80-90%失去功能的情況時,疾病的危險性便顯露無遺。這一現象不僅導致肝臟本身的嚴重問題,還可能出現腦部水腫,進而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併發症,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使得醫療界需要更加重視這種病徵的預警。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特徵包括快速出現的黃疸、體力衰弱及最終意識混亂,這一切都與腦部的健康息息相關。特別是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的出現,可能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昏迷,這一切都源自於肝臟的功能衰竭。
肝性腦病可能從輕微的情緒和注意力缺陷開始,最終卻可以進展至深度昏迷,病程惡化如此迅速,患者的預後也因此大大降低。
在急性肝衰竭的背景下,腦部水腫的形成是由幾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首先,體內有毒物質(例如氨、硫醇、血清素和色氨酸)在腦內積聚,這些毒素的積累對神經遞質的水平及其受體的活化造成傷害。其次,也有血流自主調節失調的情況,因而加劇了腦部的厭氧糖酵解與氧化壓力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星狀膠細胞的腦神經元極易發生水腫,最終導致顱內壓力上升。
顱內壓力的升高會出現如視神經乳頭水腫和瞳孔反射喪失等症狀,但這些徵兆多為病程晚期的表現,早期患者可能無法察覺。
診斷急性肝衰竭的首要步驟是對凝血酶原時間的測量,如果發現時間延長並伴隨有意識狀況改變,醫療人員應強烈懷疑該病。此時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實驗室檢查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肝功能指數的評估,如 AST、ALT 和膽紅素等。同時,特別注意觀察腦部水腫的跡象,患者應儘早被送入重症監護病房以便接受密切監控。
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往往伴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風險,其中腎功能衰竭尤為常見。這不僅因為原發性肝損害,還因機體的高動態循環導致了肝腎綜合徵的出現,這是一種功能性腎衰竭。感染則也是急性肝衰竭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為61%的ALF患者都有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的表現,這使得多脏器衰竭的風險增加。
關於ALF患者的感染,來自幾個醫療研究的數據顯示高達80%患者會遭遇細菌感染,而30%的患者則可能出現真菌感染,這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急性肝衰竭的治療成效在肝移植技術的推廣下已有所改善,然而,仍然有不少患者在等待肝移植的過程中不幸去世。早期的干預與適時的療法對改善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有效識別高危患者並進行早期轉診,仍是現今醫療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在腦部水腫的威脅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未來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不禁要思考,面對如此複雜的病症和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應對急性肝衰竭及其引發的腦部水腫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