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腸發炎,亦即闌尾炎,是闌尾的發炎症狀,通常伴隨著右下腹疼痛、噁心、嘔吐及食慾減退等明顯的體徵。但令人驚訝的是,約40%罹患者卻並未出現這些典型的症狀。這究竟是為什麼?
闌尾炎的發病原因通常是由闌尾腔的阻塞引起的,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這一過程的症狀表現相對輕微,使得患者未能及時就醫。
闌尾的阻塞常來自糞石,一種由糞便堆積形成的鈣化“石頭”。研究顯示,糞石的存在與闌尾炎的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的關聯。此外,其他因素,包括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脹、腸道寄生蟲、膽石或腫瘤,均可能導致闌尾的阻塞。
當闌尾堵塞後,壓力增大、血流減少及細菌增長等因素開始鏈接,導致發炎的發生。這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可能使得組織受損,甚至導致浸潤型的壞死。如果無法及時治療,炎症可使闌尾破裂,導致細菌泄露進入腹腔,進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腹膜炎和敗血症。
診斷闌尾炎主要依賴患者的身體徵兆和症狀。若診斷不明,則可通過觀察、醫學影像或實驗室檢查來協助診斷。
在臨床上,醫生會通過問診和體檢來評估症狀的變化,使用的主要影像檢查方式有超音波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雖然CT掃描在檢測急性闌尾炎的準確性上通常優於超音波,但是由於對輻射的潛在危險,超音波更適合用於兒童及孕婦的初步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闌尾炎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進行手術切除發炎的巢尾。手術可以透過開腹(剖腹術)或經小切口的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手術不但能降低闌尾破裂的風險,還能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根據統計,2015年全球約有1160萬例闌尾炎病例,導致約50,100人死亡。這一數字均凸顯了該疾病的嚴重性與緊迫性。
急性闌尾炎的表現,包括急性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這些都是臨床上較為明顯的症狀。隨著闌尾的腫脹和發炎程度加深,疼痛常常會轉移至右下腹部,並在該處集中。這一典型疼痛轉移,不過在三歲以下兒童中不會顯示。
盲腸發炎的病因主要是闌尾的初步阻塞,隨著阻塞的進展,闌尾內部將充滿黏液並腫脹,進一步引發組織缺血、壞死及膿腫的形成。失去對血流的控制,細菌黏附在破損的闌尾外壁,最終引發闌尾破裂。
在診斷過程中,醫生將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必要時使用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來進行輔助診斷。而在此過程中,醫生還需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腸道或婦科相關疾病等引起的相似症狀。
儘管藥物治療在某些非破裂的闌尾炎病例中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研究顯示,在一年內31%的人仍會進行闌尾切除手術。這個數據也引發了人們對治療方法的思考及探討。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使得診斷流程更加高效與準確。在兒童及孕婦的篩檢中,即使使用超音波,亦可發現腹腔內液體或明顯的闌尾腫脹。對於成人,CT掃描的敏感度及特異性更高,能夠更有效地確認診斷。
然而,隨著對於闌尾炎診療方式的探討,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與腸道健康之間的關聯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低纖維飲食的盛行,被認為是闌尾炎及其他結腸疾病發展的潛在原因之一。這使得調整飲食或許成為預防此疾病的另一種途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瞭解和關心腸道健康,從而避免潛在的併發症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