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性結節(Erythema nodosum, EN)是一種炎症性疾病,特徵為皮下脂肪組織的炎症,導致紅色或藍色的腫塊,通常對稱地出現在小腿、臀部、手臂及其他部位。這種情況的成因多種多樣,但約有20%至50%的病例為特發性。雖然紅斑性結節通常會在約30天內自行消退,但該病狀反映了一系列潛在的健康問題。
紅斑性結節的症狀包括對稱的下肢腫塊,並可能伴隨類似流感的初期症狀。
紅斑性結節的最初症狀通常是流感樣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全身不適和關節疼痛。有些人還會感到關節僵硬或腫脹,甚至體重減輕。
在爆發階段,特徵是皮膚下方出現1到2英寸(約25到51毫米)的腫塊,通常位於小腿。這些皮下結節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腿、手臂、大腿和軀幹。每個腫塊通常在約兩週後消失,儘管新腫塊可能會在六到八週內持續出現。新的腫塊通常顏色鮮紅,觸摸起來熱和堅硬。紅色會逐漸褪去,變得柔軟及縮小直至消失。通常,每個腫塊在約兩週內會完全癒合,並不留疤痕。然後,關節疼痛和炎症有時會在腫塊出現之後持續數週或數月。
紅斑性結節的少見變異形式包括:潰瘍型、由克隆氏病引起的紅斑、以及紅斑性結節遷移型。
紅斑性結節與多種病症有關。
約30%至50%的紅斑性結節病例為特發性,原因不明。
與紅斑性結節有關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貝赫切特病等。
妊娠與紅斑性結節的出現可能有關。
與紅斑性結節有關的癌症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胰腺癌。
簡單的記憶法為SORE SHINS,用於記住紅斑性結節的成因。
紅斑性結節被認為可能是對各種抗原的延遲型過敏反應。儘管在有炎症性腸病的患者中發現了循環免疫複合物,但在特發性或不複雜的病例中並未發現。
紅斑性結節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觀察。可進行活檢並顯微鏡檢查以確認不確定的診斷。顯微鏡檢查通常可見到中性粒細胞浸潤圍繞血管,並導致間隔增厚,周圍脂肪組織出現纖維化變化。典型的顯微鏡發現是放射狀肉芽腫,即圍繞星形裂隙的組織細胞聚集。
紅斑性結節通常是自限性的,通常在3至6周內會自行消失。持續性症狀的情況亦存在,特別是在孩童中多與反覆的鏈球菌感染相關。治療應聚焦在潛在病因上。症狀可以透過臥床休息、抬高腿部、壓縮繃帶、濕敷以及非類固醇抗炎藥物進行治療。對於持續性病變,碘化鉀可以使用。對於嚴重、難治性病例可考慮使用類固醇和秋水仙鹼。
根據一項2009年的荟萃分析,對於紅斑性結節的治療,氟他胺和克洛法口服有一定的療效。
紅斑性結節是最常見的脂肪組織炎症性疾病,通常見於20至30歲之間的年輕人,且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3至6倍。
紅斑性結節的名字“Vilanova和Piñol的亞急性遷移性脂肪炎”源於這兩位為該病做出簡要描述和解釋的加泰羅尼亞皮膚科醫生的名字,他們於1954年首次提出此病的定義。
在了解紅斑性結節的病因及治療後,許多人會開始好奇,這種病症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未來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