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撞擊症(FAI)是一種與髖關節的解剖異常有關的病症,這種病症常在年輕或中年成人中出現。當股骨頭的球形部分與髖關節的盂部異常接觸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進而導致疼痛或活動範圍受限。雖然此病症的部分患者可能無症狀,但其嚴重者則可能會引發髖關節的骨關節炎。
髖關節撞擊症的主要病徵是疼痛,通常發生在腹股溝、下背部、臀部或上腿後方等部位,病人可能還會感覺到活動能力的下降。
這種病症的出現與多種因素有關,而女性的骨盆結構異常,似乎更易引發這些問題。特別是,由於女性的髖關節結構相對較窄,這種解剖上的差異使得她們在執行某些動作時更容易受到影響。此外,女性運動員常需進行高強度的運動,重複的運動過程中也可能增加發病風險,這點在高強度的體育活動中尤為突出。
髖關節撞擊症主要源於股骨頭與髖關節盂部之間的異常接觸,這通常與髖關節的形狀異常有關。根據研究,不同性別的病患在發病類型上有所不同:男性患者一般表現出“凸型異常(cam)”,而女性則較多表現出“夾型異常(pincer)”。這意味著,女性較常見的髖關節異常,更有可能讓她們面臨嚴重的撞擊症風險。
對於那些參與需要頻繁彎曲膝蓋或轉動髖關節的運動的女性來說,她們的風險更是成倍增長。
臨床評估是髖關節撞擊症診斷的第一步,但由於疼痛的不明確性,診斷可能並不容易。常見的症狀包括運動期間的腹股溝疼痛,以及在高坐姿或長時間坐著時感受到的不適。具體的診斷可能會結合生理測試,如FADDIR測試和FABER測試。這些測試能夠有效地顯示出髖關節的受限靈活性,進而幫助醫生確定是否存在撞擊症的情況。
即使X光檢查能夠幫助診斷髖關節撞擊症,目前的研究建議對於無明確影像表現的患者,MRI檢查能提供更具關鍵的資料。
目前對髖關節撞擊症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和手術兩類。非手術治療通常包括物理治療、避免劇烈活動以及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等。物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關節的靈活性,增強周圍肌肉的力量,而手術則針對那些持續出現症狀的患者,旨在通過手術修正任何導致撞擊的骨性異常。
根據2011年的研究,關於此症的關鍵手術方法——關節鏡手術的結果,通常和其他方法相提並論,且其並發症發生率較低。
如今,對髖關節撞擊症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病因及治療效果。由於女性在生理結構上存在獨特的風險性,未來是否有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來減少髖關節撞擊症對她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