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四本福音書中,馬太、馬可與路加被稱為「對觀福音」。這三部福音書展現了許多相似的故事和教導,並且其文本的排列和用詞常常一致,形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文本網絡。然而,與約翰福音的獨特性形成鮮明對比,這三位作者的著作內容、結構及其呈現方式卻呈現出各自的獨特風格與觀點。究竟他們的作者意圖、文體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有何差異?
對觀福音的概念源自於希臘文「synopsis」,意味著「共同的視圖」或「一起看的角度」。馬太、馬可與路加這三本福音書在內容上有著極高的平行性,這引發了學術界對其文學關係的深入探討,亦即所謂的「對觀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是首先被寫成的,馬太和路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編,並加入了各自的獨特內容。這樣的文學依賴性使得對觀福音在形式和內容上出現了驚人的相似性,這引發了關於其創作過程和來源的廣泛辯論。
這三本福音書不僅在語言上都是以古希臘語撰寫,結構上也相對相似,且都採用了傳統的傳記文體,這與諸如《多馬福音》等非正典文本形成鮮明對比。而在故事的呈現上,馬太、馬可與路加各自的獨特敘述則使得整個基督教故事更加豐富與多樣。
「對觀福音的共同特徵包括基督的事蹟和教導,並且經常在相似的敘述順序中出現。」
根據對觀的研究,三重傳統是指三本福音書中共有的那些故事和教導。這些經文的排列方式通常相似,這使得它們之間的比較變得尤為有趣。例如,在治療麻風病人的故事中,雖然每本福音書都包含一些獨特的用詞,但其整體結構和主要內容卻高度一致。
作為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在三重傳統中扮演了基礎的角色。儘管馬可福音中獨特的故事不多,然而其卻為馬太和路加提供了敘事骨架。在馬可福音中,許多故事的增加是出於為了進一步解釋和延展已有的敘事,因此這使得考察三者間的關係成為了可能。
除了三重傳統,還存在雙重傳統,即馬太和路加共享但馬可缺乏的經文。這些經文大多是耶穌的教導或比喻,它們之間的布置和內容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徵。馬太的長篇『登山寶訓』與路加較短的『平原寶訓』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些差異引發了關於這兩位作者創作意圖的重要討論。
「馬太和路加在雙重傳統上常有相同內容,但排列和語氣上卻存在顯著的差異。」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各自亦包含大量僅出現在自己書中的獨特內容。這部分通常被稱為“特有的馬太材料”(M)和“特有的路加材料”(L)。這些材料不僅包括故事和比喻,還涵蓋了耶穌誕生的敘述和復活後的事件,為各自的福音增添了豐厚的背景和意義,使之在神學和敘事結構上各具特色。
對觀問題至今仍未獲得根本解決,針對哪部福音書最早成書、各福音書之間的文學依賴關係等問題,歷史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些理論,如兩源假說,仍在學術界占據主導地位,但這一觀點也遭遇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導致新的學說如Farrer假說和Augustinian假說重新受到重視。
儘管對於馬太、馬可與路加的關係已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然而至今仍未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出現。他們的故事和見證是否在背後呈現出更深的神學與歷史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