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炎,作為一種大型腸道(結腸)的炎症,可能是急性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其成因同樣多樣而複雜。近年來,隨著微生物群研究的興起,益生菌作為治療選擇之一,也紛紛進入醫學界的視野。
結腸炎的症狀表現各異,包括腹痛、持續性腹瀉及乏力等。這些症狀使得患者不得不尋求醫療協助。
結腸炎的症狀包括由輕微到嚴重的腹痛、持續性腹瀉、食欲減退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在更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和心跳不規則等情形。結腸鏡檢查往往能診斷到結腸黏膜紅腫和潰瘍等病徵。
進行結腸炎診斷時,醫生通常會首先了解患者的病史,進行身體檢查以及實行各種實驗室檢測。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常被用來進一步確認炎症的程度和性質。
結腸炎的分類通常依據其成因而異,其中包括自體免疫性結腸炎(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病)、感染性結腸炎、及微小結腸炎等。每一類型的治療和預後均有所不同。
治療結腸炎的策略涉及多種方法,包括用藥和飲食調整。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或手術。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患者對於去除特定食品(如牛奶)的飲食方式可能會有所改善。
一些研究對於益生菌改善結腸炎患者的病情提出質疑,特別是在克隆病的管理方面。相較於安慰劑組,接受益生菌的患者更有可能經歷臨床緩解。
益生菌的使用作為一種調整腸道微生物群的相對新穎療法,正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一項2020年的Cochrane綜述指出,雖然對克隆病患者的緩解沒有顯著的證據,但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來說,益生菌補充可能會改善病情。
有研究報導成功使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實驗性結腸炎,並發現某些生物標記與結腸癌的風險有關。這些發現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包括探討蠕蟲感染在結腸炎中的潛在保護作用。
即便有些早期試驗顯示出希望,後續的Phase 2試驗往往未能複現早先的結果,這突顯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結腸炎的複雜性以及微生物群對其影響,使得它成為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的熱門話題。隨著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的了解逐漸深入,這是否會改變結腸炎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