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南非人是指那些來自英屬印度的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的後裔,他們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抵達南非。大多數印度裔南非人居住在德班及周邊地區,使該市成為全球最大的印度裔人口集中地之一。由於種族隔離政策,印度裔(通常與亞洲人同義)被視為南非的一個種族群體。
在殖民時代,白人少數族裔掌控了南非的大部分政治權力,印度裔南非人在社會上與黑人一樣被賦予低下的社會地位。在1948年至1994年的種族隔離時期,印度裔南非人被法律分類為一個獨立的種族群體。一些印度裔南非人認為,這些術語相較於他們之前被稱為“非白人”的身份是一種改善。他們希望彰顯自己的傳承和在南非的根基。
在最嚴重的種族隔離和分隔時期,“印度人”、“有色人”和“馬來人”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了許多方面,包括居住和學習的地點。
現代南非的印度社區主要是那些自1860年起抵達南非的印度人後代。他們最初是作為契約勞工被引進,主要在納塔爾殖民地的甘蔗種植園工作,總計約有20萬印度人作為契約勞工在五十年內抵達南非。大多數此群體的人講泰米爾語、特拉古語、博日普里語和阿瓦迪語等,信仰主要為印度教,其中也有少量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契約勞工經常遭受虐待,生活在不衛生的環境中,而大量的契約勞工在期限屆滿後選擇返回印度。
在所有南非地區,印度人面臨不同程度的歧視。在納塔爾,印度人被迫於1888年攜帶通行證。1893年,甘第到達南非,並經歷了種族歧視。這促使他組織抵抗行動,最終成立了納塔爾印度國會。雖然該法案最終未通過,但在1896年時重新提出並成功通過。
在這一時期,南非政府試圖以財務激勵來鼓勵印度人遣返。種族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特別是印度裔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在1940年代愈發明顯。
1949年德班騷亂是一次針對印度裔南非人的暴力事件,這場騷亂導致142人喪生,約1,087人受傷。政府的種族隔離立法進一步限制了印度人的自由,包括遷入被劃分為印度人區域,並以低下的教育體系來對待他們。
1961年,印度人被正式認可為南非人口的一部分,並成立了印度事務部,以白人民主作為官員。
許多印度人為反種族隔離鬥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後種族隔離的南非中也佔據了重要的政治地位。儘管如此,部分白人社區對印度人仍存在誤解。
幾乎所有南非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基督徒或穆斯林。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教徒的比例逐漸減少,部分原因是傳教士的影響。
直到種族隔離結束前,印度學童普遍在分隔的印度政府學校接受教育,這一制度至1997年才結束。
自1950年代起,英語逐漸成為大多數印度裔南非人的第一語言,這使得他們的英語與南非英語存在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隨著社會的變遷,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在流利地使用自己的祖籍語言,導致語言的逐步消亡。
南非各民族都喜愛咖喱菜餚,許多食物隨著契約勞工進入南非,以適應當地食材而發展出獨特的南非印度美食。
儘管年輕的印度人較少使用印度語言,但他們仍然熱衷於觀看英語字幕的印度電影和電視節目,展示出對印度文化的持續興趣。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國家,印度裔南非人如何在將來進一步與整個南非社會融合,並共同打造新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