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非人是指那些源自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從英屬印度到達南非的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他們的到來不僅促進了南非的經濟,也深刻影響了當地的文化格局。以德班為例,這座城市擁有南非最大的印度族群居住,這使得德班成為世界上非國境內,印度族裔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由於種族隔離政策的影響,印度裔南非人被視為南非的獨立種族群體。
在殖民時期,印度人和黑人在南非社會中都被賦予較低的地位。1948年至1994年的種族隔離期間,印度南非人被法律上劃分為獨立的種族群體。這一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壓迫與抵抗。在這段歷史裡,許多政治意識強烈的印度南非人開始強調自己的文化根源,逐漸以“南非人”或“南非印度人”來自我標榜。
在最激烈的種族隔離與隔離時期,“印度人”,“混血人”和“馬來人”的群體身份掌控著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
南非現代印度社區的形成,主要源自1860年後抵達的印度移民。最初的342名印度人搭乘Truro號從馬德拉斯出發,隨後又有更多勞工被帶到納塔爾省的甘蔗種植園工作。總計約有20萬名印度人成為契約勞工,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持續增長。
這些印度勞工大多為印度教徒,其中還有少數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契約勞工經歷著艱苦的工作條件及不平等待遇,但他們對南非經濟的貢獻不可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早期的印度移民慢慢定居,並開始展開自己的商業活動,形成了今日的印度商業社群。
印度人在南非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歧視。在納塔爾省,他們被迫持有通行證,並受到各類限制。1893年,甘地因法律糾紛抵達南非後,亲身經歷了種族歧視,之後發起了反抗運動,組織成立了納塔爾印度國會,成為抵抗運動的重要力量。
從1948年至1994年,印度南非人的處境尤其艱難。他們受到種族法規的制約,經常遭到強制遷移,生活在特定的印裔社區中。1949年,德班爆發針對印度人的暴動,造成142人喪生,且數量不等的財產被摧毀。
這一切都表明,在 apartheid 制度下,印度社群的生存被不斷挑戰,而他們的身份認同也變得更加複雜。
隨著種族隔離的結束,許多印度人在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在新政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如今的印度南非人,在政治與經濟上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但他們仍需面對身份認同的挑戰,尤其是來自新移民的壓力。
南非印度人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南非特色的咖喱、羅提和香甜點心等已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美食。在媒體與娛樂方面,印度電影在南非大受歡迎,印度語言內容的廣播和播放讓這一文化得以傳承。
儘管面臨著語言與文化認同的挑戰,南非印度社群依舊積極維護自己獨特的身份。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今天的南非印度社區仍然面臨許多挑戰與變遷,他們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在當今社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