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Adivasi是指一群遍布於印度次大陸的多元部落群體。這個詞源於梵語,最早是由政治活動家在1930年代創造,用來給這些原住民一個「土著」的身份。然而,印度憲法並未使用這個詞,而是稱其為「預定部落」和「Janjati」。儘管他們被認為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許多當代的Adivasi社群的形成,其實是在印度河文明衰退之後。這樣的背景上,Adivasi為何拒絕這個「土著」稱號,反映出更為複雜的身份議題。
「Adivasi這個詞在許多印地語和孟加拉語中意味著‘原始居民’,但正如我們所見,其實並不是所有部落都自我認同為Adivasi。」
Adivasi這個術語,直譯為“原始的居住者”,但根據地區與語境的不同,這個名詞的含義會有所不同。對部落的理解肩負著文化和歷史的重量,並且不僅是社會單位的象徵。
印度在憲法中未明確承認部落作為「土著民族」,這一決策引發了許多社群關於身份的討論。憲法及其附帶條款對各種少數民族與部落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有著明確的指導方針,可以說這是往保護和發展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但同時也限制了他們以「土著」身份進行更廣泛的自我表達。
「Adivasi這個詞的使用,與政治運動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一個標籤,還代表了一種身份的聯合。」
儘管Adivasi社群被稱為印度的原始居民,但許多人其實是由於印度河文明的衰退而逐漸形成的社群。這使得對於誰才是真正的原住民的爭論成為一個複雜的問題。Adivasi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系統與其他社會群體的差異,導致其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的隔離與壓迫。
Adivasi社群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包括文化同化、土地掠奪與經濟邊緣化。這些議題徹底影響了他們的生存方式,和對身份的認同感。反映這些挑戰的,是Adivasi對於「土著」稱號的拒絕,他們更希望被視作獨特的文化實體,而非簡單的分類結果。
「拒絕『土著』這一標籤,其實是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自豪感的表現。」
在印度東部、中部和南部的部落使用Adivasi這一術語,但在東北印度,部落更傾向於使用「部落」或「預定部落」。這種區別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還體現了各地部落對自身身份的不同認知。部落的語言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Adivasi的身份議題,這可能是他們拒絕「土著」稱號的又一原因。
在印度,Adivasi的身份問題顯示了民族認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且強調了這些社群對於歷史與未來的深刻理解。他們的拒絕以及對於「土著」這標籤的抵制,不僅是一種文化上的抗拒,更是對其獨特身份的堅持。這不禁使人反思,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尊重和保護每一個民族的文化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