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廣大土地上,Adivasi這個詞彷彿是被包裹在歷史中的一道謎題。這些不同行為和文化的部落,跨越了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象徵著古老而多樣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認同。根據統計,Adivasi群體約占印度總人口的8.6%,他們被認為是印度的原住民,但這個身份卻常常與現代政治和歷史背景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
Adivasi是古老的森林居民,代表著一群從未斷絕的原住民文化。
Adivasi這個詞源於梵語,意指“最初的居民”。根據考古和人類學的研究,今日的許多Adivasi社群在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後逐步形成,與古代獵人採集者以及多種語言族群的血脈關聯相互交錯。這些群體中,安達曼群島的部落因為長期的地理隔離,保留了最純粹的文化特徵,進而成為了人類學和歷史研究的重點。
「Adivasi這個名稱在1930年代因政治活動家而創造,旨在賦予部落人民一種土著身份。」
雖然印度憲法使用“被列入日程的部落”(Scheduled Tribes)來指稱Adivasi,這些部落的身份仍未受到充分的法律承認。政府雖然批准了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若干公約,卻明言不將部落視為原住民族。這讓許多Adivasi感到被邊緣化。
Adivasi的權益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得更加複雜。在20世紀初,印度開始出現多場Adivasi運動,這些運動要求土地權益和社會正義,但至今仍面臨挑戰。
「儘管Adivasi在文化和社會上具有悠久的歷史,今日卻仍需為基本權利而奮鬥。」
在印度,不同的Adivasi群體以特定的區域為家,從北方的喜馬拉雅山麓到東部的恰提斯加爾和奧里薩邦,這兩個地區的Adivasi人口最為集中。根據2011年的數據,印度有超過1億Adivasi,而在孟加拉國,這個數字約為200萬。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Adivasi的語言大致可分為七個語言分組,包括安達曼語系、奧斯特拉-亞洲語系和德拉維達語系等。在這些部落中,各具特色的神話故事、音樂和舞蹈仍然代代相傳。
Adivasi社群的宗教信仰多樣,通常與自然崇拜密切相關。許多社群依然堅持著傳統的Animism信仰,並且在現代社會變遷中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例如,在奧里薩邦,Sarna信仰作為該地區Adivasi的主要宗教,包含了對自然的崇拜和社群儀式。
「各個部落的信仰體系,通常不同於印度歷史中的吠陀宗教,沒有偶像崇拜和輪迴的概念。」
Adivasi的故事是關於文化、權力和抵抗的故事。當地的社群不斷與外界交流,適應變化,但他們也致力於保留獨特的身份和歷史。回顧這些部落的歷史,讓人不禁思考:在現代化的洪流中,我們如何能夠更好地了解並尊重這些古老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