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次大陸,Adivasi是一群異質的部落族群,這個詞源自於梵語,最早於1930年代由政治活動家所創,以賦予這些部落人民一個土著身份,主張他們是當地的原住民。然而,印度政府卻官方拒絕這個術語,而是採用《印度憲法》中定義的“安排部落”(Scheduled Tribes)和“傑恩查提”(Janjati)。據統計,Adivasi群體在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總人口中佔據了相當可觀的位置,印度的Adivasi人口約為1.042億人,佔總人口的8.6%。
Adivasi這一術語指稱被認為是印度次大陸原住民的各種族群。其字面意義為“最早的居民”,由於其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各部落在不同地區對於Adivasi的認同程度不同。
“儘管有些地區的部落社群自稱為Adivasi,但在印度東北部的部落則更偏向於使用‘Tribal’這一術語。”
《印度憲法》對Adivasi並未給予專門的法律地位,政府官員在官方文件中不得使用這個詞。而是以“安排部落”這一術語對這些族群進行法理上的認定。這樣的選擇背後,除了考量法律的準確性外,也反映出部落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與政府對這一群體的治理思考。
“由於Adivasi具有強烈的社會文化與政治意義,這一術語在公眾話語中依然具備影響力。”
Adivasi群體的身份認同在不同地區呈現出多樣性,譬如在中部、東部、西部和南部的部落人民普遍使用Adivasi這一術語,而在印度東北部的部落則更傾向於使用“Tribe”或“Scheduled Tribe”。這樣的差異突顯了地理與文化、歷史背景對於身份認同的深遠影響。
印度本身並不單獨承認Adivasi的原住民身份,反而認為所有印度人都可視為對土地的原住民。這一觀點使得在國際論壇上,印度曾多次拒絕其他國家所定義的原住民標準。例如,雖然印度初步簽署了針對原住民的一些國際協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對原住民的定義與其他國家的觀點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今天,Adivasi群體仍然面臨眾多挑戰,包括土地權益、文化認同及經濟發展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Adivasi社群的生存狀況,也影響著整體社會的和諧與多元性。學者們透過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史等多個角度進行Adivasi研究,以期揭示其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Adivasi研究不僅是對其歷史的探索,更是對其當代社會與文化狀況的深刻思考。”
Adivasi這一術語的非官方使用反映了印度法律體系中對這一群體的特殊考量,而其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多樣性則是深植於地理與歷史的紋理中。在未來,如何平衡這些動態的社會關係,以促進各族群之間的了解與和諧,將是繼續探討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