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世界各地的工地上都發生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事故,造成無數的受害者與傷亡,其中建築工人受到的影響特別嚴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三億三千七百萬起工作事故發生,並且因職業病每年造成超過230萬人喪命。建築行業被認為是面臨最高致命風險的行業之一,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由於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工人們的安全受到嚴重挑戰。
建築行業在所有行業中,具有最高的致命傷害發生率,其中落下的意外事故佔了51%。
工地的工作環境經常涉及高處作業、重型設備以及不穩定的結構,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工人的受傷風險。根據健康與安全執行局(HSE)的報告,2011至2012年期間,許多英國的工人因為身處危險環境而導致死亡,例如從高處跌落、被倒塌的結構所困,或者被移動物體擊中。這些事故的影響不可忽視,因為它們不僅造成了工人的受傷,也為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在2019年,建築業的就業人數達到1140萬名工人,顯示出該行業的規模與重要性。
除了工人本身,事故的發生往往對企業運營產生連鎖反應,如工時損失、法律責任以及保險費用上升等。受傷的工人每年損失的工作日超過2,700萬天,這對企業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許多公司開始著手改善工作環境與安全措施,以期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
在探討造成建築工地事故的原因時,無論是人員的安全行為還是工作環境的條件都是關鍵因素。安全文化的建立和維護是確保工作環境安全的重要環節。如果根本的安全意識沒有被強化,事故的隱患就會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在這方面,雇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報告顯示,根據健康與安全執行局的數據,超過200萬個工作日因為處理事故和滑倒、跌倒而損失。
談到預防事故的措施,雇主可以透過實施有效的安全培訓、引入先進的安全設備以及加強日常的安全檢查來改善工人的安全環境。這不僅有助於降低事故發生率,也能提升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從而提高整體生產力。同時,有效的安全管理也有助於企業在健康與安全事務上建立良好的聲譽,進而吸引客戶和合作夥伴的關注。
面對如此高的傷害風險,企業需要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責任的界定。在事故發生後,可能涉及到多方的責任,包括雇主、員工以及第三方。如果能證明雇主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則可能需要為事故負責。這意味著在事故發生後,必須綜合多方面的證據,包括事故報告、目擊者證詞、監控影像等,以支持相關的索賠及責任判定。
如2015年拍攝電影《惡靈古堡:最終章》時,特技演員奧莉維亞·傑克森因事故而被迫截肢,這一悲劇再次突顯了工地工作的危險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提問: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保障建築工人的安全,讓他們能在一個更安全的環境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