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不僅僅在於個體行為,更深層次地隱藏在社會的結構性不平等之中。Victor M. Rios的「青少年控制複合體」理論深刻揭露了一個系統性刑罰與監視的結構,這一結構尤其針對有色人種青少年,並對他們的心理及未來發展產生了長期的負面影響。Rios的觀察表明,當一名年輕人遭遇到來自教師和執法者的負面標籤時,這不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一個更為龐大的壓迫系統的象徵。
「這些年輕人經歷了一種社會上的死亡,他們在犯下第一個罪行之前就已經被視為局外人。」
青少年控制複合體並非偶然出現,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的「新自由主義」轉型。隨著對貧困的戰爭,引發了對於犯罪的戰爭,80年代的執法機構開始對黑人和拉丁裔社區進行特別的關注和打擊。時至1990年代,隨著高調校園槍擊事件的出現,執法者的干預進一步深入到學校,形成人們耳熟能詳的「學校到監獄的管道」現象。
Rios的研究強調,這一控制系統不僅限於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更在於它如何在沒有任何犯罪之前便全面影響了有色人種青少年的生活。因此,從一開始他們就被迫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視與控制。
「這種針對日常行為的刑事化,讓年輕人開始內化自己的罪犯身份。」
而這種現象的具體表現,則在學校、家庭、企業、社區媒體等眾多社會機構中不斷重複。Rios指出,這種文化是「對控制的著迷」,在這種文化中,行為的每一次偏差都可能遭遇嚴苛的懲罰。由於這種環境的影響,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許多青年因而發展出極端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狀況,並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於自身未來的悲觀預期。
在統計數據上,青少年控制複合體的現實也相當明確。據報導,95%的成年法庭被告是有色人種的青年,而在某些州,如加利福尼亞,這些青年往往面臨更高的入獄風險。這種不成比例的現象再次印證了Rios的觀點,即這一系統的確立並非偶然,而是針對少數族裔的有意識行動。
「政府成為一個虐待的繼父,打擊自己的孩子,將其關在沒有窗戶和門的房間裡。」
解決這一系統性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對青少年的保護,而是透過建立一種「青少年支持複合體」,讓青年自身參與決策,改變他們的未來。Rios提議,立法者、執法者和教育者應該一起協作,創造一個能夠讓年輕人修正錯誤並參與自我重建的系統。
此外,許多學者呼籲引入恢復性司法的做法,該方法更注重於衝突解決而非僅僅的懲罰,使青年有機會修補因行為失當而造成的損害,而不是單純的剝奪他們的自由。隨著各地有關結束「學校到監獄管道」的立法持續推進,逐步實行這些改變,可能會為有色人種青少年帶來轉機。
在理解了這一複雜的結構後,讀者不禁要思考:在這充滿壓力與不公的環境中,我們該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社會支持系統,才能真正改變青少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