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種全身性的壞死性血管炎,主要影響中型肌肉動脈,通常涉及腎臟及其他內臟器官,但一般不影響肺部的循環。該病症雖然相對罕見,但對健康的威脅卻不容小覷。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3%。相對於接受治療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則高達80%。因此,了解這一疾病的徵兆和症狀至關重要,以便及早進行醫療干預。
「多發性動脈炎的症狀可影響幾乎所有的器官系統,難以一眼識別。」
多發性動脈炎的症狀通常包括全身性症狀和局部症狀。根據統計,約90%的病患會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發燒、疲勞、虛弱、食慾不振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具體的症狀可能如下:
皮膚可能出現皮疹、腫脹、壞死性潰瘍及皮下結節。對於一些人,可能會看到可摸到的紫斑和網狀青紫。這些變化很容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因此經常被忽略。
神經受損的患者可能會感受到麻木、疼痛、燒灼感和無力(周邊神經病變)。在多發性動脈炎患者當中,七成以上會經歷多神經炎,這是由於供養大型周邊神經的動脈受到損害而引起。隨著病情的發展,症狀會更加明顯,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腎臟是多發性動脈炎中一個常見的受累器官,腎動脈的損害會導致腎功能不全,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將會因此而產生高血壓的情況。此外,尿中可能出現蛋白或血液的症狀,這些都是警示性的徵兆,不應被忽視。
因心臟動脈受損,患者可能面臨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包炎等問題,這些都可影響患者的生存機率。
肠系膜動脈的損害可能引起腹痛、腸道缺血或腸穿孔,這同樣是潛在的生命威脅。
「了解多發性動脈炎的潛在症狀,可助於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
目前尚無針對多發性動脈炎的特定實驗室檢測,通常診斷依賴於身體檢查及數項輔助檢查來確認。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檢查方向:
根据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標準,檢測到三個或更多特徵的病人視為多發性動脈炎患者。這些特徵包括體重減少、紫癜、睪丸疼痛、肌肉疼痛、神經疾病、高血壓及腎功能異常等。
目前多發性動脈炎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與環磷酰胺。同時,如果存在肝炎B病毒感染,應及時進行治療。某些案例中,使用利妥昔單抗可在開始其他治療前達到部分緩解。
「早期治療可有助於90%的患者達成緩解或治癒。」
多發性動脈炎在成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特别是40至60歲之間的男性。與乙型肝炎感染有密切聯繫,並有所提高的發病率,這提示醫療從業人員在面對相關病人時應加以留意。
在大眾文化中,多發性動脈炎也曾被提及。在1956年的電影《比生命更偉大》中,主角因為胸痛被診斷為此病,並接受了皮質類固醇的治療。
在面對這種潛在致命的疾病時,保持警惕顯得尤為重要。你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症狀?這些或許是警示你該及時就醫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