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貞德,一位被視為法國民族英雄的女性,1471年因被指控異端而慘遭火刑,卻在1456年的重審過程中得以清白。這場重審究竟經過了哪些驚人的轉折,讓這位悲劇人物最終獲得了正義呢?
貞德的遭遇在法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431年5月30日,她在盧昂被判有罪並執行死刑,這對於當時的法王查理七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負擔,因為貞德曾在他的加冕儀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貞德的定罪意味著查理的加冕可能是由一位異端的行為所促成的。
1450年,查理七世下令神職人員吉約姆·布伊耶對貞德的原審判進行調查。然而,由於調查成員大多與貞德的原審判有關,這使得布伊耶的任務十分棘手。
這一調查的發起,是在英國仍占領著出租盧昂的情況下進行的,查理七世無法全面控制局勢。因此,布伊耶的調查僅限於初步評估,而未能引發實質性的重新審理。
1452年,教皇尼各老五世任命的樞機主教吉約姆·德斯圖蒂維爾開始對貞德的冤屈有了更強烈的關注,並希望重新檢視貞德的案子,以修復查理的名聲。面對貞德的案件,樞機主教驅動了一系列的證人詢問,而這些詢問的結果並不如人意,因在場的重要證人多數未能召回。
再次推動重審的,是貞德的母親伊莎貝爾和她的兄弟們對教皇卡利克斯三世的請求。這一請求最終於1455年獲得應答,導致了對貞德的重審開始。
經過多次爭論與探討,最終在1456年7月,重審結果隨著對貞德一系列證人的質詢而被揭曉。在這之中,許多證人為她的清白作證,並提供了貞德在執行任務中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無懼精神的見證。
在1456年7月7日,經學者們的分析,貞德的原判決被判決為無效,她的冤屈得以昭雪。
這一判決不僅為貞德清除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污名,也標誌著法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隨著重審的結束,教會明確指出原審判斷的各種不當及錯誤,並承認了貞德的清白。回顧這一過程,大家都在問,是否真的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能得到公平的評斷和裁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