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認知失調被描述為人們在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或矛盾時產生的心智困擾。這種情況最終可能導致某種認知或行為的變化,以促使它們之間的更大一致性,從而減少這種失調感。相關資訊包括人們的行為、情感、想法、信念、價值觀以及環境中的事物。當人們參與與上述任何一項相矛盾的行為時,通常會感受到心理壓力。根據這一理論,當某個行為或想法在心理上與其他認知不一致時,人們會竭盡所能地改變其中之一,以使它們變得一致。失調的刺激源自於個體的信念與感知的新資訊之間的衝突,個體試圖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來減輕不適感。
「告訴他你不同意,他就轉身離開。向他提出事實或數據時,他會質疑你的來源。呼籲邏輯時,他卻不能看出你的問題。」
這一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里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他認為,人類在心理上追求一致性,以便在現實世界中正常運作。當一個人經歷內在不一致時,他往往會感到心理不適,因此有動機去減少這種認知失調。他們可能會改變行為以證明自己所作的選擇是合理的,或者透過添加新部分的認知來驅動改善自己的狀態,如合理化觀念、相信「人人都有其應得之事」的正義世界謬誤、選擇性地感知信息以及避免可能增強認知失調的情況和矛盾信息等。
為了在社會現實中運作,人類不斷調整其心理態度與個人行為的相關性。這些調整在與現實的互動中會產生三種關係:
失調的程度指的是由於兩個不同內部信念之間的衝突或行為與信念不相容所造成的心理不適水平。這種程度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人們會尋求對生活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的心理一致性。在實踐中,人們減少認知失調的方式包括:
減少認知失調的另一種方式是選擇性曝光。費斯廷格注意到,人們會選擇性地接觸某些媒體,而避免不一致的信息。這使人們能夠主動選擇與其心理狀態、情緒或信念相符的信息。
認知失調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如何應對包含矛盾的信念和行為的心理壓力。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社交互動,亦或是媒體選擇上,人們都不斷努力維持內心的和諧和平靜。然而,在這個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自我認知的靈活性,以及在面對新觀點時的開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