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界中,認知失調被描述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不一致或矛盾時所感受到的心理不適。這種狀態可能最終促使人們調整自己的認知或行為,以便在二者之間達成更大的協調,從而減少這種不和諧感。相關的信息包括人們的行為、情感、想法、信念、價值觀,及所處的環境。對於參與某項行動卻與其中一項或多項信念相悖的個人來說,這些認知通常會導致心理壓力。
認知失調通常被視為對心理壓力的反映,當一個人的行為或理念與其他信念之間存在心理不一致時,他們會竭盡所能去改變這些念頭,力求它們之間形成一致。
根據這一理論,當某一行動或觀念與個體所持的其他信念相衝突時,便會引發心理上的不適。而個體則會努力尋找方法以解決這一矛盾,從而減少自身的焦慮感。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於1956年和1957年提出的《當預言失敗:一個預測世界毀滅的現代團體的社會和心理研究》和《認知失調理論》中指出,人類努力追求內心的心理一致性,以便在現實世界中正常運作。經歷內部不一致的人往往感到心理不適,並受到驅使去減少這種認知失調。
為了減少這種不和諧感,個體可能會採取幾種不同的策略。例如,他們可能會透過添加新的認知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者選擇性地接受特定信息,而拒絕甚至忽視與之矛盾的其他信息。費斯廷格曾這樣描述這一現象:“告訴他你反對,他便轉過身去。給他一些事實或數據,他卻質疑你的來源。訴諸邏輯,他卻無法看清你的觀點。”
為了在人類社會中運作,個體不斷調整其心理態度與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這種調整能夠產生以下三種關係:
認知失調的“程度”取決於兩種不同的內部信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個人行為是否與其信念不相容。
所謂“認知失調的程度”,是指這種不適給個人帶來的困擾程度。這可以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認知的重要性;第二,認知的一致性比率。當有較高的認知失調時,個體通常會經歷更大的心理困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選擇與信念的衝突,隨著知識和智慧的不斷增加,這種失調似乎無法完全消除。
認知失調理論表明,人們尋求在生活的期望和世界的現實之間保持心理一致。為了滿足存在的一致性,人們不斷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以此來將自己的認知與行為對齊。實際上,人們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式來減少認知失調:
誠然,在人們面對決策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認知失調,而這種狀態要求付出精力和努力來處理那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事情。
選擇性暴露則是另一種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人們因為經歷的心理不適,選擇避開與自己信念相悖的訊息,而積極接觸與自己現有心態一致的信息。例如,有研究顯示人們更偏好消費符合自己政治觀點的媒體。這種心理機制的運作,讓他們在面對內心矛盾時,能以更加支持自身觀點的方式來面對周圍的世界。
當面對信念不一致的情況時,人們可能會選擇忽視、拒絕或輯合所遇到的反對觀點,而是選擇堅持原有信念。這種行為不僅幫助他們維持心理上的平衡,還有助於在社交群體中尋找道德支持,進一步加深原有信念。
在您面對自身信念與外在現實矛盾之時,您會如何選擇調整內在的認知與行為以迎合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