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狼(Canis rufus)是一種原生於美國東南部的犬科動物,體型介於小狼和美洲野犬之間。對於紅狼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近世紀以來有關於它是否應被認為是灰狼(Canis lupus rufus)的亞種或攫取了狼及野犬基因的混血問題時有討論。儘管紅狼數量幾近絕種,因其身份的爭議,導致它時常被排除在瀕危物種名單之外。根據《1973年瀕危物種法案》,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服務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將紅狼認定為瀕危物種,並給予其保護地位。自1996年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紅狼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但並未列入CITES(政府間貿易保護瀕危物種公約)的瀕危物種附錄。
紅狼曾廣泛分佈於美國東南部及南中部,從大西洋沿岸到德克薩斯中部,橫跨俄亥俄河流域、北賓夕法尼亞州、南紐約及極南的安大略省,一直到墨西哥灣。到了20世紀中期,由於激進的捕獵計劃、棲息地破壞及與美洲野犬的廣泛混血,紅狼幾乎面臨絕種。直至1960年代末,紅狼僅在路易斯安那州西部和德克薩斯州東部的小區域存活下來。當時的幸存者中有14只被選為繁殖的基因庫,並成立在塔科馬的移動指公園進行人工繁殖。隨後,紅狼在1978年成功試移植至南卡羅來納州的Bulls Island,1980年被宣布在野外滅絕,為後續的保育工作鋪平了道路。
至1987年,紅狼在北卡羅來納州的Alligator Riv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中首次被重新釋放,然而因缺乏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服務局的監管,族群數量逐漸下降。
紅狼的外觀通常為Canis屬的典型特徵,體型一般介於小狼和灰狼之間,部分個體與小型灰狼相近。根據在北卡羅來納東部的Canis形態學研究,紅狼與美洲野犬及其混血品種在形態上具有明顯差異。成年紅狼的體長介於136至165公分,重量範圍在20至39公斤之間,其毛皮顏色以棕紅色和灰色為主,常伴隨鮮明的口部和眼周光暈。
紅狼的歷史分佈範圍一度涵蓋了美國東南部,從大西洋及墨西哥灣沿岸,一直到俄亥俄河流域及中賓州,再到德克薩斯及密蘇里州。這一範圍表明紅狼曾經使用多樣的棲息地。在目前的研究中,雖然重新引入的紅狼主要利用北卡羅來納的農耕地與森林/濕地的混合生境,但證據表明在過去最大的紅狼族群數量是見於廣闊的底地河森林及沼澤。
由於其適應力強,紅狼能在多種環境中生存,只要其獵物數量充足,且受到人類的少量迫害。
自1987年以來,紅狼被重新釋放於北卡羅來納州的1.7萬英畝土地上,當中包括多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及一個美國空軍轟炸場。儘管1991年試圖在大霧山國家公園進行重新釋放,但因環境病疫及食物不足等問題未能成功,導致該處的紅狼被重新移回北卡羅來納州。經過多年的保育與繁殖計畫,到2007年時美國有約300隻紅狼。但進一步的保護措施不力與獵殺事件,導致2020年底野生紅狼數量驟減至7隻。
隨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及各種保護組織不斷進行的相關行動,紅狼在2022年迎來了自2018年以來首度的野生繁殖成功。到了2023年,根據相應資料指出,現存的野生紅狼數量約在15至17隻之間。
面對紅狼的未來,科學家們仍在努力解決與美洲野犬之間的基因混交問題,以確保紅狼不再朝向絕種的深淵邊緣邁進。在這樣的背景下,紅狼可以迎接一個更為光明的未来,不過,這其中仍然充滿不確定性與挑戰,究竟未來的紅狼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