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的眼白和皮膚呈現黃色,通常是由於膽紅素水平過高所引起的。很多新生兒在生命的第一週都會受到影響,這一現象的發生率高達50%以上,對於早產嬰兒來說,這一比率甚至高達80%。但究竟為何如此多的新生兒會受到此病影響?以下將深入探討黃疸的成因、症狀、併發症及治療方法。
黃疸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兩個因素造成:第一,新生兒的胎兒血紅素在出生後被成人血紅素取代時發生的破壞;第二,新生兒肝臟的代謝途徑相對未成熟,無法像成人一樣快速將膽紅素排出體外。這導致了血液中膽紅素的積聚,從而出現黃疸的症狀。
「在黃疸的許多情況中並沒有特定的潛在生理性疾病。」
新生兒黃疸的主要症狀是眼白和皮膚的黃色變色。其他伴隨症狀可能包括過度嗜睡以及進食不良。當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超過34 μmol/L (2 mg/dL)時,通常是可見的,而若足部受影響則膽紅素濃度一般需超過255 μmol/L (15 mg/dL)。
若黃疸持續過久會導致高膽紅素血症,進而可能引發慢性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及時準確的治療有助於降低新生兒在發生核黃疸前的風險。患有核黃疸的嬰兒可能會出現高熱或抽搐等症狀。
「及時的黃疸處理可以大幅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診斷通常通過測量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來進行。對於出生超過35週並且年齡超過一天的新生兒,還可以使用皮膚檢測儀,即透射式膽紅素計。若出現潛在病理性黃疸,則需進一步檢查排除可能的病因。
對於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依賴於膽紅素的水平、嬰兒的年齡和潛在的病因。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頻繁進食、光療或是換血療法。
「新生兒的光療療法是將轉化的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形式的一種方法。」
當總膽紅素層次超過359 μmol/L (21 mg/dL)時,便需接受光療。光療通常使用特定波長的藍光,這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而進一步的換血療法通常適用於膽紅素水平超過428 μmol/L (25 mg/dL)的嬰兒。
許多家庭擔心光療法的長期影響,包括是否會對嬰兒未來的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儘管目前的研究顯示光療法的益處大於風險,但仍需謹慎評估每個新生兒的具體情況,以便作出最佳的醫療決策。
隨著我們對新生兒黃疸及其潛在影響的理解不斷深入,這一問題依然值得各方專業醫務工作者和家庭持續關注。面對如此多數新生兒的黃疸情況,未來是否應有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