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壞死,也稱為骨壞死或骨梗塞,是由於血供中斷而導致的骨組織死亡。這個條件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可能會感到逐漸加劇的關節疼痛,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能力。根據最近的報告,美國每年約有15,000例骨壞死病例,而30至50歲的成年人是最常見的受影響群體。那麼,哪些人究竟更容易受到這種病痛的困擾呢?
骨壞死的風險因素包括骨折、關節脫位、酗酒和高劑量類固醇的使用。還有一些其他值得注意的風險因素,包括放療、化療和器官移植。其實,這種情況也可能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發生。例如,很多運動員因為過度使用關節或受到外界的傷害而罹患這種病症。
大多數患有骨壞死的人之前都有一定的病史,例如關節受傷或外科手術。
骨壞死最常影響的部位是大腿骨(股骨),但其他相對常見的部位還包括上臂骨(肱骨)、膝蓋、肩膀和踝關節。根據研究,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會在多個部位同時發生骨壞死,導致他們的活動力進一步下降。
骨壞死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R)。然而,THR也有一些缺點,例如恢復時間長,以及髖關節的壽命通常只有20到30年。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可能無法支持他們的一生。在某些情況下,核心減壓手術和骨移植手術也被用於緩解病情,但其療效仍需更多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許多研究指出,核心減壓手術後的患者在接受物理治療時,與僅接受物理治療的患者之間沒有顯著的效果改善。
年齡是骨壞死的明顯風險因素,尤其是在30到50歲之間的群體。此外,男性受影響的比例通常高於女性。高風險的患者群體中,運動員和經常進行重訓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這種病痛的影響。一些知名運動員,如美式足球選手Bo Jackson和網球選手Rafael Nadal,都曾因骨壞死而面臨職業生涯的挑戰。
在某些高知名度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中,骨壞死對他們的影響特別明顯。1991年,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Bo Jackson因為骨壞死而不得不提前結束職業生涯,而其他運動員如Brett Favre和Floyd Landis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此病的影響。這些情況不僅影響了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影響了體育界的醫療看法。
骨壞死的診斷通常依賴醫學影像學,如X光、CT掃描或MRI。早期的X光影像可能顯示正常,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影像學檢查可能會顯示出典型的變化。對於骨壞死的治療效果,則取決於受影響骨骼的部位、多大面積的損傷及自我重建的有效性。
如果不及時治療,骨壞死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導致骨骼崩潰並伴隨著關節炎的發生。
隨著骨壞死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許多高風險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仍然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在面對骨壞死的威脅時,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我們自己的風險因素呢?